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护理进展研究.docVIP

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护理进展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护理进展研究

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护理进展研究   【摘要】静脉留置针以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疼痛、降低护士劳动强度、提高抢救成功率而日益受到患者和临床护士的信赖。但静脉炎作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仍困扰着临床护理工作者。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相关文献及个人关于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护理进展的研究。   【关键词】静脉炎;静脉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261-02   1静脉炎诊断标准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将静脉炎分3级,1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无可见线条及可触及静脉索条;2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无可触及静脉索条;3级: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有可见线条,有可触及静脉索条[1]。   2静脉炎的发生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在末梢静脉输入非生理G值的液体,血浆渗透压高的液体或某些微粒因子等,刺激局部血小板,引起凝聚,形成血栓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管腔变窄,出现血液缓慢现象,影响对输注液体的稀释作用,促进炎症的发展[2]。   3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危险因素   3.1留置针置入技术:   高质量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减少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根本途径之一。护士穿刺技术不佳、手法不熟练或动作粗暴,都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或者操作时止血带结扎过紧或时间过久,都可以对血管造成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而发生静脉炎。另外,无菌技术静脉穿刺时,消毒剂使用过多,又未待干再行穿刺,可使消毒剂沿穿刺部位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操作时护士未严格遵守尤菌操作原则,消毒范围不标准、不彻底、不规范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3]。   3.2留置针封管技术:   封管是将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中,防止套管内血细胞凝集成块而堵塞针头。吕晓等[4]认为10ml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与针头内的血液,可导致堵管,而滞留在局部的药液会对血管产生刺激。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   3.3静脉留置???留置时间:   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d。我国有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7d,在注意保护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及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未发生堵塞和渗漏,可留置7d[5]。   3.4机械性损伤:   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已对血管壁造成一定损伤,且套管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可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可导致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导管尖端聚集,易形成血栓,发生静脉炎。   3.5留置针材质:   国外文献[6]报道,使用聚四氟乙烯导管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49%,而使用生物材料导管发生率为24%。可见,导管材质在引发静脉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6血管壁弹性:   血管壁硬化、弹性差的病人,血流缓慢,血液回流受阻,使输液微粒易聚集在针尖周围形成血栓,引起静脉炎。   3.7留置肢体的活动度:   秦燕报道[7]瘫痪肢体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健侧肢体的3.3%。因为瘫痪肢体静脉血流速度相对较正常肢体缓慢,血液在静脉内滞留,造成对血管壁的刺激及压力增加,液体外渗,形成静脉炎。   3.8留置针穿刺部位:   林珍平等[8]发现,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程度及机率均较上肢静脉高。李西爱等[9]报道,指间等处细小血管壁薄,耐受性差,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这些因素均可刺激静脉炎症发生。   3.9输入药物的性质:   其可能因素包括:药物的刺激性、溶液的pH值、溶液的渗透压、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其引起的I型变态反应。刘英玲等[10]报道输入化疗药物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6%。庞兰英等[11]通过调整输液顺序,先输入20%甘露醇,再输其他药液,使静脉炎的发生率由63.33%下降到了33.33%。可见,药物是导致静脉炎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3.10输液速度:   以前临床研究认为“若局部外周静脉出现不良反应可以调慢输液速度”。Frank Ge等[12]使用相关主题词对MEDI.INE进行检索,没有找到延长输液时间可以增加对这些液体稀释作用的研究。因此,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11病人因素:使用留置针病人的疾病、免疫状况及病人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静脉炎发生率。   4留置针静脉炎的防治   4.1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减少穿刺时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损伤。穿刺后用鲜芦荟在穿刺点保护膜上方延血管走行进行贴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3]。穿刺困难者也可外涂硝酸甘油加热敷,可提高穿刺成功率[14]。   4.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