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成因.docVIP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成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成因

论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思想成因   收稿日期:2012?12?02;修回日期:2013?04?29   作者简介:储著炎(1975?),男,安徽岳西人,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及戏曲理论.   摘要:达观禅师之所以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一佛学论断,其用意在于劝说汤显祖以理破情,进而皈依佛法。在佛学层面上,汤显祖虽然认可达观的这一说法,但是两人在人生哲学、文艺观念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使得汤显祖对于情理问题有着不同于达观的独特思考。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儒家救世情结,加之达观实践人格的实际影响等等因素的交互,最终坚定了汤显祖“为情作使,劬于伎剧”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汤显祖;达观;为情作使;劬于伎剧;禅学;儒家救世情结   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187?04   达观禅师???汤显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情理问题上。达观曾经向汤显祖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佛学主张,引起了汤显祖的共鸣。在《寄达观》中,汤显祖曾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王。”[1](1351)楼宇烈先生认为:“汤显祖对达观‘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论断还有其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完全符合达观的原意。但其中受到达观禅学思想的一定影响,这也是无疑的。”[2](162)楼宇烈先生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在情、理问题上,汤显祖确实受到达观佛学思想的影响,但显然又有着他自己的理解。那么,达观所谓的“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一论断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呢?汤显祖对于达观所提出的情理问题又有着怎样的看法?汤显祖的情理观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达观佛学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汤显祖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与信笺往来入手,以期探讨这样一些问题。   一   达观即真可禅师,晚号紫柏,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他与李贽并列,推崇两人为当时思想界的“二大教主”。其云:“紫柏老人气盖一世,能于机峰笼罩豪杰。”“至辛丑,紫柏师入都,江左名公,既久持瓶钵,一时中禁大?趋之,如真赴灵山佛会。”[3](691)达观与汤显祖交情很深,遇合甚奇。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云:“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1](1449)“可上人”即达观。在《莲池坠簪题壁二首》诗前小序中,汤显祖说到他与达观的遇合奇缘:“予庚午(隆庆四年,1570)秋举,赴谢总裁参知余姚张公岳。晚过池上,照影搔首,坠一莲簪,题壁而去。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达观禅师遇予于南比部邹南车郎舍中,曰:‘吾望子久矣。’因诵前诗,三十年事也。师为作《馆壁君记》,甚 奇。”[1](577?578)万历十八年十二月,汤显祖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在江西同乡南京刑部广东司署员外郎主事邹元标处正式结识达观。此前达观禅师游方偶见汤显祖的题壁诗,此次相晤,达观因诵前诗,二人神交既久,此后终身莫逆。   徐朔方先生曾说:“对汤显祖思想影响最深的人莫过于禅宗大师达观。”[1](4)情理问题是汤显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汤氏哲学观、人生观、文艺观的核心问题。考察汤显祖的情理观,应该联系汤氏与达观之间的交往,两人曾经针对情、理问题展开过一场探讨。万历戊戌(二十六年,1598)三月,汤显祖自遂昌知县任上弃官家居。是年秋,汤氏为《牡丹亭》撰写《题词》,《牡丹亭》创作完成。是年岁除,达观来到临川。达观在《礼石门圆明禅师文》中曰:“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予自庐山归宗寺,挈开先寿公,与吴门朗驱乌,来临川。”[4](885)汤氏《梦觉篇序》亦云:“戊戌岁除,达公过我江楼,吊石门禅,登从姑哭明德先生往反。己亥上元,别吴本如明府去栖?峰,别予章 门。”[1](564)达观万历二十六年岁除来到临川,二十七年上元离开临川。他此次临川之行将汤氏法号寸虚改为广虚,并为是年殇逝的汤氏爱子西儿作《悼西儿名序》。其时《牡丹亭》已经完成。达观临川之行,应该   知道《牡丹亭》的创作,但他显然对汤氏“为情作使,劬于伎剧”不满[1](1221),所以他才在离开临川后寄来一封长信,即《与汤义仍》其一。达观在信中说:“真心本妙,情生即痴,痴则近死,近死而不觉,心几顽 矣。”[4](1039)他希望汤氏远情近理,明性诎情,因为“理明则情消,情消则性复,性复则奇男子能事毕矣,虽死何憾焉!”[4](1040)在情、理问题上,达观尊理诎情,主张以理破情。在他看来,汤氏给他的遗憾在于“昧性而恣情”[4](1039)。他认为汤显祖“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 [4](1039),希望能够淡薄世缘,因为“世缘一浓,灵根必昧”。[4](1041)   针对达观的来信,汤显祖在回信《寄达观》中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