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研究.doc

江苏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苏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研究

江苏经济转型期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研究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改变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率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毕业生的离职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就业稳定性不断下降。本文通过对江苏经济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现状及影响就业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分析,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性的相应对策,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江苏经济转型期 高校毕业生 就业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一直是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和社会成本吸引外资和技术,这种开放性经济的优势在现今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已经逐步弱化,土地资源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等预示着江苏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转型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改变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就业导向导致了工作转换率的上升和就业稳定性的下降。这对员工、企业及学校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研究,并深入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毕业生就业、企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大学生就业稳定性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我们把已经就业的大学生当成个体劳动者,这样大学生就业稳定性就可概括为:大学生劳动者参加工作后不仅能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稳定工作,同时这份工作能保证该劳动者的生活维持在稳定水平的一种状态。[1]大学生个体劳动者就业情况变化的叠加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就业情况。据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和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呈现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就业率达到了89.6%,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比2009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院校上升了2.9个百分点。但报告同时指出在已就业的2010届、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平均有38%在毕业半年内有过离职行为(其中本科生平均有27%,高职高专生有48%)。如果把调查时点延伸到毕业3年后,这一比例更高。根据麦可思对2007届、2008届大学生的跟踪,在已就业的人群中,平均有61%的本科生毕业3年内有过离职行为,高职高专生离职率达到79%。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就业率每年都有1%左右的增长,但就业后半年至一年间乃至三年间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2]   一、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因素   大学生离职率始终居高不下,绝不是哪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这里仍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主要外部因素。   1.就业宣传存在偏差,造成学生期望值过高。学校盲目地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宣传,使得刚进学校的大学生觉得所学的一直是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觉得自己毕业后一定能被待遇优厚的企业所录用,从来没有关注过人才市场的变化情况,也就不知道如今社会人才的缺口在哪里,直到毕业之后加入到求职大军中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   2.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就业。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有限的接纳能力产生矛盾。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没有适应社会变化而变化,尤其一些社会上急需的缺口型人才专业并没有得到各大高校的认识,以前存在的各系专业设置也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接轨,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从而盲目就业,频繁跳槽,导致“对口率低,稳定性差”。[3]   3.产业结构不协调,吸纳能力较弱。[4]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的转移是密切联系的。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就业结构转换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造成了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并影响到就业规模的扩大。   (二)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主要内部因素。   1.诚信意识不强,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当今社会由于各层次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使得即将踏入社会的某些大学生也耳濡目染,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的大学生产生了不信任感,从而造成了就职不久后的离职和解雇。有些大学生盲目地追求高薪资待遇,在刚工作不久就频繁跳槽,同样也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不信任感,结果工资越跳越低。   2.就业观念盲目。对于就业观念较为理想化,不能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给自己准确定位。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思维中,不关注社会发展和现实环境的变化,对于工作的预期只从自身理想化的角度出发,造成与用人单位实际所能提供的岗位存在明显落差。[5]还有不少大学生就业中从众心理严重,往往以家长、同学的评价标准来定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