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体唱腔中燕乐调名.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曲牌体唱腔中燕乐调名

曲牌体唱腔中燕乐调名   摘要: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最终以九宫形式呈现出来的。其中工尺调名系统的乙字调、尺字调、小工调是与原燕乐调名系统的正宫、越调、中吕宫、双调调名关系是相合的,只有正宫调与原仙吕宫不合,这也是传统笛上采取“隔指翻调法”的大三度转调的来由。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受唐代燕乐影响而形成的,日本雅乐十二律名中的神仙律,以及正宫产生后黄钟宫的虚位化等情况;更在于隋唐的琵琶、唐宋的筚篥、元明的笛乐器上具体音位调名的对应。滤清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及其由来,对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音乐艺术;戏曲艺术;曲牌体唱腔;燕乐调名;乙字调;尺字调;小工调;正宫调;正宫;黄钟宫;仙吕宫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隋唐燕乐,久已失传,法曲霓裳,已成佳话,现今的燕乐研究被认为是“绝学”。由于文献记载条理粗略,乐调理论一鳞半爪。昔日的二十八调,至宋初实存十七调,元明以降,仅存十三调,最后则谓之九宫。虽然后来的曲牌体、板腔体等戏曲腔调,无不是隋唐燕乐调之遗存,但是,现在的戏曲研究文章凡论及燕乐调名时,大都不是因袭旧说、牵强附会,就是语焉不详、似是而非。当然,要理清它们的传承脉络,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隋唐燕乐宫调系统最早载于《乐府杂录》:“……用宫、商、角、羽,并分平、上、去、入四声。其徵音有其声,无其调。平声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上声角七调——第一运越角调,第二运大石角调,第三运高大石角调,第四运双角调,第五运小石角调——亦名正角调,第六运歇指角调,第七运林钟角调。去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吕宫,第四运道调宫,第五运南吕宫,第六运仙吕宫,第七运黄钟宫。人声商七调——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双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调,第七运林钟商调。上平声调——为徵声,商角同用,宫逐羽音。”当然,其中角上诸调的排列次序上有误???应该是以商角为首而不应以越角为首,在此先不论。问题在于与后世乐调的对应上。还有很多难解的地方。例如,唐宋燕乐的调名关系是否与元明笛上的调性关系相一致?我们现在都说是不一致的,具体地说就是所谓元明笛上是“另拟宫谱”的。那么,到底怎样的“另拟宫谱”都不甚了了。笔者认为,实际上只要有调名留存都是有源可寻的,只是有的调名高度发生变化,致使各调名间的关系也跟着变化。由于最后有曲谱留存于曲牌体唱腔上的仅是九宫,因此现在主要就九宫之间的关系来作一探索。   一、琵琶上的燕乐调名位置   隋唐燕乐是以四弦四相琵琶为主奏乐器,因此,燕乐二十八调是产生于琵琶乐器上。但也有人认为是产生于吹奏乐器的筚篥或笛上,这在此也先不论。应该说琵琶与筚篥或笛上的乐调运用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笔者认为,燕乐二十八调在琵琶的一种调弦法上是不可能用全的,这是从日本留存唐代五种六式定弦法上发现的。那就是壹越调(越调):林、黄、太、林(sol.do.re.sol);平调、大食调:太、南、太、林(re.la.re.sol);黄钟调:林、无、太、林(sol.si.re.sol);般涉调:姑、南、太、林(mi.la.re.sol);双调:仲、林、黄、仲(fa.sol.do.fa)。其中最可注意的,一是中、子弦都是纯四度定弦,老、缠弦常是配合和强调中、子弦上的低八度音运用等;二是如以中、子弦的音高来看,双调的定弦比其他诸调均要低大二度,这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运用了高低相差大二度的两种调弦法。笔者以越调为高的调弦法,称为“越调调弦法”,它包括了壹越调、平调、大食调、般涉调四种调弦法;以双调为低的调弦法,称为“双调调弦法”。至于黄钟调调弦法它的子弦虽定林钟,但由于老空弦唱名为非自然音阶的bsi音,根据笔者对《敦煌乐谱》与《五弦谱》的解译来看,黄钟调调弦法在这两种调弦法上都是可以运用的,但仅局限于用低的调弦法的,这里面的情况较为复杂,下面将阐述到。现在先把这两种调弦法列表如下,来看看琵琶上二十八调的分布情况:   上表带框的调名,就是后来归并的九宫。那么,很显然在“越调调弦法”上能顺利运用的是正宫、越调、大石调、南吕宫;在“双调调弦法”上是仙吕宫、中吕宫、双调、黄钟宫。当然,像南吕宫只能用于“越调调弦法”,而仙吕宫、中吕宫在“越调调弦法”中连音位都没有,只能用于“双调调弦法”。越调、黄钟宫似乎二者都能用的,但根据《敦煌乐谱》与《五弦谱》的解译,这两调是分别运用相差大二度两种调弦法的。这样,最后归并为九宫,其中只有两头的音位是叠用两调的,即正宫、越调合用一个音位;黄钟宫、商调合用一个音位。为什么两头出现重叠的情况?原因之一是说明宫调在调性使用上的重要性(下详)。其实在这两种调弦法上有很多调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