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傩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古傩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甘肃古傩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摘要]“傩文化”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共生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曾有过傩文化的漫长经历。傩以象征性的仪式活动为载体,传承着千百年来民间信仰、观念、习俗、游艺、表演、宣泄、狂欢的深厚传统,它历经沧桑而依然存活于21世纪的乡土社会中。甘肃古傩文化的底蕴极为丰富,悠远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瑰丽多姿的各种傩仪、傩舞、傩戏、法师舞以及由它们派生出的傩神、傩面、傩俗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宝藏。   [关键词]甘肃傩文化;傩舞;巫术;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82-02   作为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傩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傩文化并不抽象,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先民们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傩文化。因而说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祷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直至今天,它仍存在、活跃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其中甘肃是黄河流域古傩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一、甘肃古傩的基本概况   甘肃古傩多是通过人戴傩面具进行艺术刻画来显示人物的神态、心态和性格特征的,现今甘肃遗存下来戴傩面的古傩表演者都是和“傩”字符号的产生与演变相关联的。“傩”的扮演者头戴傩面具,身穿长羊皮袄或披毛草衣,手执各种武器表演古傩。在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一件彩陶上就有一个戴着三件傩面具舞蹈的人的形象。这说明至少在7000年前,甘肃民间古傩就已出现。   甘肃古傩品种丰富,包括傩仪、傩舞、傩戏、傩巫、民俗傩神等五类,境内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样。如庆阳称为“跳师鬼”和“跳兽脸舞”,天水称为“跳鬼壳”和“跳傩戏”,武威称为“跳法神”和“羊皮扇舞神”,临洮称为“跳拉扎会”,临夏称为“跳会”,平凉称为“跳鬼面”等,还有许??地方称为“跳面具”和“跳神汉戏”。甘南藏区有一种“南木特戏”,其中许多法神和精怪角色在演出时均戴面具。拉卜楞寺的“法舞”与“藏戏”尤为突出,寺院在举行法会时戴法神面具而舞蹈称为“法舞”。因而,古傩艺术在甘肃分布极广,种类繁多。   按其内容和地域可分以下几种:西固军傩舞;宕昌羌人古傩“凶猛舞”与“牛头马面舞”;永登“高高跷”傩社火;文县白马人古傩舞“池哥昼”;洮南古傩舞;甘南藏族寺院“法舞”和“藏戏”;陇东古傩“兽脸舞”;平凉静宁“烧社火”与“禳戊群舞”;临夏“六月跳会”和永靖“太夫舞”、“会手舞”与永靖古傩戏等。   从表现内容上,甘肃古傩多表现神话和传说人物,而这些人物形象大多与当地历史民俗相融合。如永靖的“三皇神鼓舞”就是为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神农、黄帝”而跳的一种手执羊皮扇用来祭神祈雨的傩舞,其主要乐器即是三皇神鼓;又如兰州地区表演一种“军队舞”,又称“兵舞”,相传汉代兰州地区天旱无雨,颗粒无收,人们被迫逃难,恰在此时霍去病领兵到此,便命令兵士们列队给天神跳祭祀舞蹈,他挥起神鞭,在五泉山下涌出五眼神水泉,泉水澎湃流出,灌溉了田地,解救了兰州广大百姓,从此兰州人为纪念霍去病,跳“神兵舞”纪念这位英雄;而相传在远古时,宕昌羌居住地洪水泛滥,瘟疫流行,危害人类,一日凤凰山神召集东西南北中五大帝除妖,不日灾害消除,宕昌民众跳“凶猛舞”即是为了信崇和纪念他们的五位“天神”。   由此可见,甘肃古傩品种繁多,各古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傩神人物各异,表演的形式套路内容都与当地的民俗、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深受当地人们喜爱和尊重,沿承自己祖先传统的盛典,传达对天地的敬畏,体现着善恶因果,并以此维系着朴素的道德秩序,同时这些古傩包含了舞蹈、音乐、艺术、民族、民情风俗等学科内容。甘肃古傩是原始文化的综合载体,因而被称为遗存中华古文化最多的“活化石”。   二、甘肃民间古傩的历史演变   大约距今4000~8000年之间,陇上先民们创造了大地湾文化和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实证,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距今8000年之久,尚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而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悠久而宝贵,在其出土的一批陶物件上,绘有许多表现原始先民跳傩舞和戴着傩面具举行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和神灵的壮观情景。   西周时期,戴着傩面的古傩舞被确定为宫廷国礼。汉代宫廷古傩参加表演队伍庞大,表演的内容也很丰富,甚为壮观。在甘肃古傩舞、傩戏中,常常把“凶”泛指凶邪之事,“魅”为疫鬼的通称,“虎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