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孕育“老北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来文化孕育“老北京”

外来文化孕育“老北京”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老北京”文化可谓是其中传统最为深厚的民间文化之一。作为跨越三个朝代的帝都,北京城那雍容华贵的皇家文化传统自不必多言,其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同样丰富多彩:胡同、四合院、京剧以及老北京小吃等等,数不胜数。   可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老北京文化都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是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在北京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交融的产物。胡同、四合院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京剧”则源于清朝时期的四大徽班进京,老北京小吃更是来源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元朝铸造了北京最早的传统   古话说得好,“唐后无长安,元前无北京”。长安的繁华到唐朝就结束了,而北京虽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建城,但真正奠定北京风貌的是元朝在北京建都之后。1272年,元朝定都北京,从此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成为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蒙古贵族统治北京城只有100余年,但留下了第一批北京老传统。今日,北京古典园林中的很多湖泊都被称为“海”,像北京著名的中南海、北海和什刹海等等。此处的“海”并非大海之意,而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是水域、湖泊的意思。而最具北京特色的“胡同”,其发音其实是来自蒙古语“水井”。元朝时期的北京胡同依水井而建,因此,居住在元朝大都城内的蒙古人将北京的大街小巷通称为胡同。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翻译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比如,“屎壳郎胡同”,乍一听,真是莫名其妙,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胡同,为何要起如此丑陋难听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此外,“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马良胡同”的意思则是“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它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碰撞,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新型中华文化,这一碰撞在北京表现得更为明显。元朝建都北京时,其具体地名很有蒙古特色,但元大都的整体规划设计却具有典型的汉???化特色,它是由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的,整个元大都的建设都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思想。元大都城内街道的分布基本上呈棋盘形。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大街,呈九经九纬之状。“九九”是《周易》极阳数,为最大的天数,只能用于国都的皇天之居所。而各个城门的命名和排位也都是按照《周易》的八卦来完成的,如健德门、安贞门、光熙门等。   外来游牧民族统治下的北京城,打破了各个民族区域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北京从此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格,把各地文化融入自身,变成了自己的传统。   明朝建立以后,一开始定都南京,不久即迁都北京。明朝虽然是汉人政权,但北京兼容并包的精神仍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蒙古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北京城的一部分,并没有因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改变。   清朝发展了北京的包容性   1644年,满清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又将满族文化带到了关内,与北京文化发生了新的融合。在服装方面,老北京的传统服饰,从宽衣大袖的汉服改为满族人的马褂和旗袍;在饮食方面,满族的饮食文化也对北京当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人喜食粘食和油炸食品,后来北京地区的汉人接纳了满族的饮食风格,粘饽饽、炸糕成为了老北京居民逢年过节的上等食品。如今北京留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就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说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数十万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元朝东迁中国,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户地点之一。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到北京。由于世代相传,北京的清真食品出现了以品种名在前姓氏在后的特有现象,如“羊头马”、“豆汁张”、“爆肚石”、“切糕杨”等。回民小吃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小吃,并形成了北京风味小吃以回民小吃为主的格局。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接纳方面。与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相比,清朝统治者在对待汉文化的态度上显得更为开明,尤其以康熙和乾隆皇帝为代表。乾隆皇帝十分喜欢汉文化,是一位汉化很深的皇帝,他经常穿着汉族传统服饰,摆出各种文人雅士的造型,让宫廷画师为其画肖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时尚青年拍艺术照。乾隆还特别喜欢听戏,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最早就起源于乾隆年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清朝统治者吸收汉文化还体现在修建皇家园林方面,清代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