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学中物感差异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美学中物感差异性

中西美学中物感差异性   摘 要:作品本质上是记录世界的,而世界是活生生的存在。中国的“圣人无情”指的是无自己特有的倾向,即就事论事,不用自身意志去干扰外物,其依据在于生活本身;西方的“主体性”依据在主体,用主体意志去干扰外物,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上。在这一点上,最为明显的体现便是中西方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物差异上。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在对中西方“物感”说追根溯源的基础上,以各自具体的诗歌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美学中物感的差异性。   关键词:物感 主体性 审美主客体 审美情感   物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是情感发生的源泉。在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方面,西方美学以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为基底,主张“摹仿”说。东西方虽都强调心与物之间的感应,但在感受方式以及对待心与物关系方面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特别是那些以描写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歌中。本文打破时间限度,以中西方心物相感的具体诗句为切入点(中国古代多有此类诗句,西方主要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句),将二者加以对比,试图在对中西方各自物感说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的深刻差异性。   一、 物感的中西方起源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大部分植根于古代哲学。提出心物交感并加以完善的是《礼记?乐记》篇以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礼记?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认为音乐源起于人心感于物而动。陆机认为心随四时自然景物的变化而或悲或喜。刘勰认为物感主要是指物的外在形态对心的感发作用。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人感于物而有审美情感的生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物并非作为无生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是在气的生化之中不断变化,心与物是作为两种有生命的审美主体而相互感应,产生审美情感。中国的古代诗歌中无论是抒情诗还是自然山水诗都是沿着这一脉络而发展。   西方的心物之感源于柏拉图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以完善而巩固。柏拉图将世界分为三种: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存在于艺术世界中的心物之感即“摹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柏拉图将心物之感看成是对最高理式的“凝神关照”,是对象性的体察而非心与物的交融。亚里士多德将高高在上的理式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在《诗学》中肯定诗的现实性:“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是可能的事。”强调诗的真实性必然要跳出心物交融的感性世界以理性的眼光对审美对象进行关照,这种主客二元的观照方式发展到十九世纪强调主体性的浪漫主义诗歌中便是以“我”感物的单向方式表达情感。   二、 中西方诗歌中物感的差异性   诗歌的抒情言志性往往使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情思,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具有共通性。然而就心与物相感时的关系以及如何感物时双方却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这种差异性。   (一)审美主客体关系   中国诗歌中的审美主客体交融互渗。诗歌中的自然景物并不是作为无生命的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特殊的审美情感,与诗人“心有戚戚焉”,物的这种灵动性并非在审美主体的特定观照下产生,而是自身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使然。唐朝诗人王维的《辛夷坞》饱含禅意:“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无一人出现,无一情出现,然而诗人的落寞与悲凉却渗透于整首诗中。木末的芙蓉花于初春盛开,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最后独自纷纷扬扬地结束自己的花期。花开花落,春来冬往,看似极平常的四时物候却深蕴着诗人无限的苦闷与悲凉。自开自落的花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中,正如孤寂的人生活于被压抑的社会。诗人并没有刻意地去感受自然万物,而是与自然之物融为一体,在对等状态中感受物与自身命运的悲寂。   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流派的演变来说,浪漫主义是对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反抗’,这次‘反抗’的旗帜首先是由启蒙运动的领袖竖起的。”[1]华兹华斯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以自然事物为题材的诗歌,但诗中的感物方式是主体性的,把自然事物作为审美观照对象,把人的思想感情附加在审美客体之上,诗中的物本是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只是有了人的审美观照之后才具有了生命,具备了特定的情思,从而人再借此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如华兹华斯的《致蝴蝶》、《致云雀》、《致杜鹃》、《诗人和笼中斑鸠》等诗歌。《不朽的兆象》是一首哲理诗,若以“摘句诗”的方法研究其物感方式便可见出诗中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对于注视过人间生死的眼睛,落日周围的云也染上了庄严的颜色,显得深沉。”从一“染”字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