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子恺早期“同情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丰子恺早期“同情说”

论丰子恺早期“同情说”   摘要:丰子恺早期“同情?”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弗赖堡学派的闵斯特伯格,这使他与主要受马堡学派思想影响的朱光潜等人有重大差别。“同情?”是丰子恺人生观与学术思考相统一的整体性学?,“绝缘?”和“童心?”都隶属于“同情?”。随着丰子恺人生际遇和社会经历的改变,“同情?”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侧重,它是由关注艺术活动中“物我交融”的问题所启发的,在丰子恺皈依佛门的时期开始形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既受认识论美学影响又以人生与宇宙之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为旨归的倾向。   关键词:丰子恺;同情?;认知主义美学;朱光潜;闵斯特伯格;气韵生动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3-0129-07   丰子恺在艺术创作与理论两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对西方美学史各时期和各流派的学?,他都有广泛涉猎,但他长时期肯定和强调的学?并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在1926―1946年丰子恺集中进行理论写作的大约20年间,在《中国美术的优胜》(1926―1927)、《美与同情》(1929)、《艺术鉴赏的态度》、《桂林艺术讲话》(1938)、《全人类都是他的家族》(1938)、《平凡》(1939)、《艺术修养基础》(1941)、《文艺的不朽性》(1946年后)等一系列论著和论文中,他都将“同情”视为艺术创造和欣赏进而完成艺术教育的“内的条件”,并不断援用中西方关于“同情”的思想和智慧充实其内容,显示出建构体系的理论自觉。   对丰子恺倡导的“同情?”,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受西方现代认识论美学中的无利害观念(un―interested)尤其是“共感”(sympathy)概念的影响,与“童心?”、“绝缘?”并立,共同构成了丰氏美学体系。笔者的认识与此不同,本文尝试?明三点:(1)丰子恺“同情?”的主要西方思想来源并非利普斯(Theodor Lipps)等早期新康德主义者,而是同属于新康德主义阵营的“弗赖堡学派”思想家闵斯特伯格(Hugo Mtinsterberg),这使丰子恺与主要受马堡学派思想影响的朱光潜等有很大区别;(2)“同情?”是丰子恺本人的人生观与学术思考相统一的整体性学?,“绝缘?”和“童心?”都隶属于“同情?”,它并非??闵斯特伯格理论的全盘接受,而是有所发展和变化;(3)“同情?”是动态发展中的学?,随着丰子恺人生际遇和社会经历的改变,以及他所思考和应对的问题的不同,“同情?”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侧重。丰子恺的“同情?”是一个构架宏大的体系,但遗憾的是,极少有研究者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丰子恺早期(抗战爆发之前)的思想。   一、丰子恺早期“同情?”与闵斯特伯格   丰子恺最早专门讨论“同情”的文字,见于1920年代后期的《中国美术的优胜》、《美与同情》等文章,这与他皈依佛法并开始编绘《护生画册》初集的时间一致。“同情”是在中西比较视野下提出来的概念,在被广为引用的《美与同情》中,丰子恺?:“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对美的欣赏要求对事物不带任何功利心的态度,事物才能成为艺术家的欣赏对象。这在20世纪初援用康德美学来建构美育观念的中国学者中是常见的,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范寿康、朱光潜等,都曾论述过“美”无关于实用的独立价值。但丰子恺所论述的“同情”内涵,不同于自律美学中“无利害”的审美态度,也不同于强调“移情作用”的审美心理学。   要理解丰子恺此期“同情?”的独特性,可比较朱光潜大约同时期的《谈美》,在开篇第一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朱光潜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关于植物学家、商人和艺术家对一棵古松的欣赏,基于三种不同的态度,即知识的、实用的以及美感的:“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