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虚实相生意境美
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虚实相生意境美
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古典诗词 虚实相生 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55-02
作者简介:滕江玲(1970―),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广西桂林市临桂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何谓虚和实?中国古典美学把客观存在的真情实境视作“实”,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称作“虚”。在诗词中,“虚”指抒情,“实”指写景。而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是不可能有生气和韵味的,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因此诗人多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欲望寄寓于一定的景、事、物当中,景中寓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如果离开了对意境美的欣赏,就谈不上对古典诗词真正的审美欣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呢?本文就以杜甫、李白、刘禹锡、马致远等人的诗词为例,分析古典诗词艺术的意境美与虚实的紧密关系。
一、发挥想象,进入诗词,欣赏意境美
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我们通过 “迟日、 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等意象展开联想:春日迟迟,春风和煦,百花争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勤劳的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娇慵地睡在暖暖的沙滩上。如此壮丽的河山,如此明媚的春光,怎不令人心花怒放;更深一步,燕子的繁忙蕴涵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慵睡则透露出春意的温柔舒适。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他对大好春光的赞颂和欢悦之情已尽在不言中。有限之境,无穷之意,虚实相生完美结合,这就成了意境。其意境是静谧温秀,充满喜悦之情的。
除了抒情,诗人也常把自己的志向、品质等寄寓于具体物象之中,托物言志,化虚为实。如虞世南《咏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一句,蝉身居高高的梧桐树上,叫声自然传得远,并非是依靠秋风的力量。这两句言近旨远:品格高尚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名声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别人。咏物、抒情和哲理相融合,这正是虚实相生的最好证明。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人在审美活动中,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活动都带有主体情志,因而创作完成的时候,作品里的形象就有了主体情志的体现。
二、突破关键,举一反三,感受意境美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从解读关键词语入手,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作品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在教《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设问:关键词是什么?(学生答“忽闻”“不及”)。接着又问:“忽闻” 有什么表达作用?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不及”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对诗句字斟句酌,深入思考讨论明确:
当诗人登舟待发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对于远行的人来说,这忽闻的“歌声”真是让人惊喜交加,二人的感情深厚和真挚不言而喻,既传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又丰富了诗歌意境的视听效果。“桃水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但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说,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没有明说,任读者去想象,比直接说出更能感染读者,说出来反而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也不能收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种化抽象的情愫(虚)为具体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深浅的友情借用眼前景――“桃花潭水”加以比较,使诗境别开生面,令读者回味无穷。全诗仅二十八字,以“忽闻”为诗境的转折点,使歌声及送行人之姿犹在耳目之前,又以“不及”为另一转折,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送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友谊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为人们所赞叹。
三、比较欣赏,领会异同,体会意境美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可以把不同诗人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诗词素养、分析把握诗文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使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