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诉求多元化及其多元音乐美学建构思考.docVIP

音乐审美诉求多元化及其多元音乐美学建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审美诉求多元化及其多元音乐美学建构思考

音乐审美诉求多元化及其多元音乐美学建构思考   摘要:今天的音乐审美多元化格局明显地浓缩了历史发展中的审美文化模式,同时共生于今天的审美场域。审美世界的纷繁复杂与理论的无能为力形成巨大的反差,审美的价值多元无疑在召唤一种新的美学,即多元音乐美学的出现。多元一体美学建构的可能性既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也建立在音乐美学的元约定之上。只要人类的审美活动还具有最基本的共同性,建构多元一体的音乐美学理论就有可能,但也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多元;审美诉求;多元一体;美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今天我们置身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文化现实,审美诉求的多元化使音乐美学建构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音乐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之一,不能老是停留在某种固定的原则状态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为人们提供关于审美活动及审美经验的系统知识,对人们现实的音乐审美活动做出描述、界定与阐释。因此必须提出问题,接受挑战。   一、音乐审美多元诉求的文化背景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受到社会文化主流形态的影响,形成主流与边缘的互动。人类审美的历史就是由众多的审美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而形成的。今天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审美诉求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也离不开现在的主流文化意识。美国社会学家s,拉什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未开化社会”(著者按:也可称“前现代”)、“现代化”、“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他认为“未开化社会”的特点是文化与社会尚未分化,宗教及其仪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是内在于世俗之中的。“现代化”的特点是分化,此时每个文化领域都获得了最充分的可能的自洽性,每个领域都拥有自主权,每个领域都是自我立法的。具体地说,美学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和理论思辨领域都奉行自治法则。“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消解分化,消除差异。音乐审美文化发展的实际正如S,拉什所总结的三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音乐文化一开始就生存于与??文化整体相融合的关系之中,那些古老的、原生态的音乐,其功能并非仅仅是审美,人们将音乐视为人与人、人与神交流情感和沟通信息的行为方式,它们承担着传授知识、风俗礼仪、宗教活动、娱乐游戏、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呈现出美与真、美与善、美与实用、美与功利的各种关系。当社会进入现代化时期,当鲍姆嘉通确立了“美学”自己的身份,学科的分类使“美”也进入到自己的框架,学者们纷纷寻求其本质属性,如非功利、非实用、非逻辑、无目的……“美的艺术”的纯粹审美化使艺术走向职业化。音乐的教育从民间走向专业学院,音乐创作成为有固定资助的职业,在其分T的职业范围内创作精致的、具有完美形式的、讲究艺术个性的作品。在中国,20世纪以来开始向西方学习,进入“现代化”(西方化)的发展模式,“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追求走向精致、完美、技术化的道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音乐也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但并非像古代社会那样自然、自发地与民众的生活相结合,而是以专业的分工完成给定的本职]_作。当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正如特里·伊戈尔顿指出:“在后现代的世界上,文化和社会生活再一次紧密地结成联盟,但这时则是表现为商品的美学形态、政治的壮观化、生活方式的消费主义、形象的集中性以及最终将文化变成一般商品生产的综合。美学是作为一个指称日常感性经验的术语开始具有生命力的,只是后来才专门用来指艺术;它已经转完了一整圈与其世俗的起源会合了,正如文化的两种意义——艺术和普通生活——如今在风格、样式、广告、媒体等方面已经混合了一样。”今天的中国尽管不好称为“后现代”社会,但从社会文化的变化,已看出这种以商品经济为文化主导显露出来的后现代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使文化也纳入市场竞争。庞大的文化工业以现代化手段为文化市场大批量地复制、生产着消费性的文化商品,诸如通俗音乐、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招贴广告、营利性体育比赛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在音乐领域,商品化、娱乐化的音乐活动以其不断日常生活化的优势,占据了昔日以高雅艺术为主要代表的审美主流文化空间。   今天的音乐审美多元化格局明显地浓缩了历史发展中的三种审美文化模式,这三种具有历时性的音乐文化形态,同时共生于今天的审美场域。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语境中,中国传统音乐也凸显了它的文化意义,这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地上若干“原生态”小传统音乐与大传统主流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具有经典性的音乐,在世界之林因具有中国传统独特性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代表。因此在中国出现了以这四种音乐文化形态为主的多元化格局。被作为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