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贫困文化对子女学校教育影响探微.docVIP

农民工贫困文化对子女学校教育影响探微.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工贫困文化对子女学校教育影响探微

农民工贫困文化对子女学校教育影响探微   [摘要]贫困文化就是那些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分配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农民工的贫困文化表现为文化生活单调、做事方式保守、易于满足和自卑、依赖与拒斥并存和多子的人口观念。这种文化既是农民工在贫困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工继续陷于贫困之中。这种贫困文化对其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影响包括如下方面: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盲目的教育决策、家庭与学校教育无法形成合力、读书无用论泛滥和教育投入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子女;贫困文化;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05-03   一、贫困文化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Lewis)最早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他认为:“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种在家庭内部世代延续着的生活方式,它有自身的结构和原理……生活在贫困文化中的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依赖感和自卑感。”   我国学者吴理财指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1]社会学研究者认为,社会阶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2]那么,贫困文化就是那些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分配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一种下沉的文化。[3]它虽然使社会中的劣势群体的生活得以维持,却又使他们陷入贫困。   农民工是城市的“佣人”阶层,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处于社会的底层,属于贫困阶层。[4]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并没有因为空间上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也没能融入城市的文化。贫困文化依然没有脱离他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   二、农民工贫困文化的表现特征   (一)文化生活:繁华与单调   城市中的文化生活繁华多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较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体验城市的文化。但是,由于时间、经历、经济、文化水平等原因,农民工很少能光顾城里的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5]农民工依然生活在从农村那里复制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中。但是这种脱离了农村环境的文化生活变得异常单调,显得与城市繁华的文化生活格格不入,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做事方式:保守与“随大流”   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工,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一种安于现状、求稳、维稳的心态。他们固守现状,不愿意尝试改变,即使他们的生活现状并不如意。这种保守的方式使他们错过了很多改变贫困生活的机会。   当面对特殊情况,不得不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时,大多数农民工会为了避免风险而选择“随大流”。他们不去理智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是根据周围的人的决定采取行动。在不能“随大流”时,他们会选择降低期望值,以降低这种不可靠的选择带来的风险。   农民工的保守是他们维持生存、保全自己最低利益的一种方式。而“随大流”和降低期望是他们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位置上的一种适应状态。   (三)心理特征:易于满足与自卑   大多数农民工对于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因为比起在乡下种地的村里人,他们能够在城市中生存,并且用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报酬。当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有些人开始盲目乐观,觉得自己虽比不上城里人富裕,但是吃得饱穿得暖,对于城市的了解甚至成为他们回乡炫耀的资本。对于下一代,他们更是相信“子孙自有子孙福”,无需强求。他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上进心,变得懒惰,安于贫困,自我安慰。[6]   当生活状况不如意时,农民工又很容易感到无助,甚至自卑,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贫贱命”。这种无助和自卑使他们把握不住改变贫困现状的机会,只能在贫困的生活中继续煎熬。   (四)社会交往:依赖与拒斥   农民工对于熟人的盲目依赖使他们在打工的过程中遭受很多的损失。首先,在从农村到城市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自己找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是喜欢经过熟人介绍获得工作,并且十分信任熟人的介绍。自然地,在这样的过程中,农民工由于缺乏主动性失去了一些选择好工作的机会;又因为对熟人的过度信任,容易上当受骗。在工作中,他们过分讲口头信誉和人情信誉,缺乏法律意识,不能够为自己争取合理的权利。   在依赖熟人的同时,农民工对陌生人表现出强烈的拒斥。当别人质疑他们的行为和观点时,他们固执己见,不愿意作出改变。即使别人的不同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也不愿意接受。   (五)人口观念:贫困与多子   人口观念影响着家庭中人口的数量和受教育水平。农民工存在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人多势大”等传统的人口观念。这种观念使得农民工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