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的山水之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南京的山水之名的语言文化研究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它的存在历史由来已久。所以,南京境内的许多山门名胜的名称也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下面就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汤山温浴──汤山
汤山位于南京市东郊江宁区。因山有泉,冬夏常温,四时如汤,故名汤山。因其与北京汤山南北对应,所以又称它为“南汤山”。 汤山风景区集洞、泉、碑为一体,熔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炉,独具特色。汤山古溶洞是南京猿人诞生地。汤山镇西的雷公山中,有一个巨大的溶洞群,现已探明溶洞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雷公洞和葫芦洞。汤山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汤山温泉多分布于汤山东南部一带,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60度,且冬夏温度相差不大。汤山温泉中含有钙、镁等30多种微量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等多种顽症疗效明显。汤山因温泉而出名,它曾吸引过众多名士光顾。唐朝时,著名画家韩的女儿得了“恶疾”,也就是今天的皮肤病,他找了不少名医为女儿医治都没治好。后来,听说温泉泉水能治这种病,遂送女儿到汤山沐浴治疗,不久病愈。为了酬谢神灵,韩把给女儿置办嫁妆的钱捐出来,在汤山建圣汤延祥寺。
梅岭暗香──梅花山梅花山为市区著名的岗地之一,位于中山门外明孝陵御河桥的南侧,原名孙陵岗,又因岗上多梅花,被称为梅花山。梅花山原是三国孙权的葬地。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东凭钟山,北倚后湖(玄武湖),南近秦淮,西临石头。”还疏浚和拓宽了秦淮河,开凿了青溪、运渎和破岗渎等运河,同秦淮河沟通在一起,解决了南京的排水和用水问题。根据文献记载,孙权死后葬在朝阳门外第三个山岗,这个山岗因而被称为孙陵岗。孙权墓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陵岗葬有孙权和他的夫人步氏及后妻潘夫人,太子孙登也葬在孙陵附近。
梅花山因梅花闻名,山上植梅数千株,品种繁多。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芬斗艳,游人如织。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1929年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建中山陵纪念性花木区,栽培了大片梅花,后来梅园面积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增多,成为广大游人赏梅胜地。孙陵岗一名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湮没,代之而起的名称是梅花山。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春季都举办国际梅花节。通过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娱乐活动,向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1982年,南京市将梅花定为“市花”。
凝脂沉霞──胭脂河
胭脂河,位于溧水县城西约4公里处,是明代在胭脂岗上开凿的一条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它南起洪蓝埠,北至秦淮河,长约7.5 公里。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使苏南、浙北的粮草避开长江风险安全运到南京,开凿了胭脂河,作为内河漕运。胭脂河工程需要在一条长约5公里、高25~30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在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溧水县志》记载,开山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焚石凿河”使得山岗岩石夹杂着紫红,犹如妇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来。其实,这是由于岩石中含有的铁质被氧化的结果。
在胭脂河上,有一巨石凌空而架,横跨两岸峭壁上,这是当年开掘时巧妙设计的“天生桥”。胭脂河开凿时,工匠们巧妙地将两处石质最硬、地势最高的地方留下来作为桥,将巨石下方凿开石孔以通舟楫,著名的天生桥由此而来。据《溧水县志》记载:“在河上以巨石面留为桥,中凿石孔十余丈,以通舟楫,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天生桥长34米,宽9米,厚8.9米,桥高35米。运河上留石为桥,为中外罕见,现天生桥已成为溧水境内的一大奇景。桃叶临渡──桃叶渡
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提到的“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个古渡,又名南浦渡。古词中“宝钗兮,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指此处。桃叶渡遗址在贡院东原利涉桥处,位于淮清桥南,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相传此渡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字子敬)在此接送其爱妾桃叶而得名。
东晋时,乌衣巷、桃叶渡地区是达官贵人的住宅区。东晋豪门大族王、谢两家就住在乌衣巷。王羲之、王献之也住在这里。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精通各种书法技艺,尤以行草见长。王献之歌送桃叶的风流逸事,也随其名声广为流传。桃叶渡处当时水深湍急,翻船事故时有发生。王献之深爱其妾桃叶,对桃叶往返于河流两岸很不放心,每次都亲自在渡口迎送,还作歌数首吟唱。诸如“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桃叶之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一作‘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这种“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的情况,延续了千百年。直到清顺治三年(1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