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学复习》PPT课件

16 一、文献载体的形式 1、甲骨文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迄今为止,人们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段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段墟书契”、“段墟卜辞”。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收藏了甲骨1000多片。 2、金石 金,指青铜器。铜和铝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时就能熟练地应用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器主要为统治者和贵族的生活器具,如酒器、饮器、食器、乐器等。这些器具如果用作礼器,则被称为吉金。 上古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铸刻的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西周是钟鼎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疆界纠纷,命令告示等,就选择一些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在上面铸刻铭文,因此,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 周铭辞结尾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这当然是指所铭的器物,希望它承垂后世,但同时也意味着这铭辞是为器物的永垂后世而作。在后一意义上,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这就比甲骨文前进了一大步。 一般说来,商代的铭文字数少,常见的只有几个字,而周代铭文的字数则有大幅度增加,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在我国古典文献学史上,“金石”常常并称,成为一个名词。 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藏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说:“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秦刻石鼓,即在十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与青铜器相比,石头的性质更坚固,价格更低廉,取材更便利。 因此,秦汉时期,统治者更愿意用石刻文而不是铭文来记载国家大事,或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间,四方巡行,每到一处,他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以晓喻百姓,一共有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其文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可以看到。 这些石刻文多数已经磨灭,有重摹本流传,现在残存的秦始皇石刻文,唯有琅琊石刻。 石刻文献多在露天公开展示,故更具有供人阅读的书籍性质。就此而言,汉代的“熹平石经”,则是当之无愧的石头刻成的书。 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额,填塞街陌。” 石刻文献除了帝王的勒石记功和经书的示范摹本外,更大量的是历代的墓志碑文,各地名胜古迹的题名、题辞、题诗、记文,以及佛寺道观里石刻释道经书以及一些特殊的石刻等等。 这些石刻文及其各种拓本的流传,对于人们研究文史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比如,唐人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起,任郎官者即题名刻名于柱石,共有左右两个多面体的石柱,右柱不知何年失去,左柱清以前曾断裂,清人所见为断而复接者。清人对这个郎官石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劳格、赵钺所著《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最为突出,这本书可以说是考究唐代文史及职官制度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开始很早,到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 宋代学者在青铜器及其金文拓本的收集著录、金石文字的考释记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吕大临的《考古图》、《续考古图》,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名著。 20世纪前期,学术界关于金文整理的重要著作是罗振玉编的《三代吉金文存》20卷,30年代出版; 后期搜罗最完备的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4年共出版了18册。 3、竹木 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段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首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杀青”。经过杀青后的竹片才能用毛笔在上面书写。 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的一般情况,每一支竹片制成的简叫“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成为“策”(或“册”)。 编简成册的绳子多用帛带和丝带。简册用绳称“韦编”,一般为上下两道或上中下三道。 简册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