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宫颈癌床诊断及分期
子宫颈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 一、子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子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估计2002年全世界有493,000例新发病例,274,000例死亡病例。其中83%的子宫颈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子宫颈癌仅占女性肿瘤的3.6%。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子宫颈癌筛查工作,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1990-1992年的回顾性调查显示,我国子宫颈癌死亡率由70年代的10.28/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25/10万,下降了69%。 尽管如此,现在我国每年仍有新发病例10万左右,约占全世界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5.我国局部地区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长趋势,而且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子宫颈癌患病的“年轻化”趋势。 梅艳芳患宫颈癌去世 (一)、流行情况 1、地理分布 世界各国子宫颈癌的地理分布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大洲内或同一国家内也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总的来说,最低的是欧洲,北美洲和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较高。中国发病率低是因为中国登记资料少,只有东部三个点的登记资料,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 根据20世纪70年代及90年代两次全国性死亡原因调查资料,我国子宫颈癌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不论在省区市或县的分布都有聚集现象,且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过去的20年中我国子宫颈癌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中西部的高发地区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居高不下,超过全国子宫颈癌死亡率的10倍。 目前子宫颈癌发病率尚无全国统一的调查资料。 2、人群分布 (1)、年龄 宫颈癌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20岁前罕见。幼年的宫颈癌大部分为腺癌,而且与母体孕前是否使用女性激素等密切相关。30岁以下也少见,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40—60岁为发病高峰。60岁以后有下降趋势,但有的地区70岁年龄组患病率也很多。 如江西靖安。 FIGO1995年报道22428例浸润性子宫颈癌的年龄分布,40岁以下患者占26%,60岁以上患者占34%,大部分为40-60岁约占40%.我国有医院报道近50年子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减低,由1955-1964年的56岁降至1995-2004的44岁;年轻患者子宫颈癌≤ 35岁的构成比由3.4%升至24.9%。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浸润癌的发病年龄完全不同。从南澳1997-1984年两种病的发病年龄曲线可以看出原位癌发病年龄高峰为30-34岁,较浸润癌早20年或20多年,在发病率不同的其他国家也可观察到相似现象,这种年龄分布特点反映了这组人群对子宫颈癌危险因素的接触较浸润癌更密切。 (2)、民族 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种族)子宫颈癌的分布特点:①发病较高的民族一般多为本地民族或长期移民来的少数民族,如美国的黑人。②随着从高或中发病区移民至低发区,子宫颈癌发病率也随之下降。③以色列人发病率很低。 (3)、职业和社会经济状况 不同职业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其HPV感染率不同,而HPV的感染率是影响子宫颈癌发病率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子宫颈癌职业和社会经济状况分布差异是由于HPV感染率不同导致的。 3、时间分布 由于一些地区及国家进行了有计划的地区防癌普查,实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资料,因而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所下降。 (二)、流行因素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HPV的感染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但同时还可能存在其他内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共同参与作用。概括来讲,引发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 二是行为危险因素,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养不良及性混乱等; 三是遗传易感性。 HPV感染的自然史 HPV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HPV的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HPV感染后的演变规律 总论 HPV感染潜伏期 HPV感染亚临床期 HPV感染临床期 HPV人群分布 型别 分布 子宫颈癌的协同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沙眼衣原体 单纯疱疹病毒-II 滴虫 (二)行为因素 婚姻及性行为 口服避孕药 多孕多产 吸烟 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