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騷防治教育
性騷擾防治教育
國立臺南大學 鄭麗芬
性騷擾的定義
非志願、不愉快且不受歡迎的與性有關的行為
包括語言及非語言
不管明示或暗示,以其行為之屈服為個人僱用(學習)的條件
以屈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僱用(學習)的基礎
這類行為影響個人的工作(學習)評價,或製造一種壓迫性、敵意或侵犯性的工作(學習)環境
性侵害的定義
對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而性交或猥褻者
即以性的方式犯到人的身體自主權
陳若璋對性侵害等級的歸類
第一級:非身體接觸的性侵害
第二級:身體接觸的性侵害
第三級:性器官接觸的性侵害
性騷擾與性侵害的等級
性別騷擾:傳達侮辱、詆毀或性別歧視觀念的性別歧視語言或行為
性挑逗:不受歡迎、不合宜帶有攻擊性的口頭或肢體行為
性賄賂:以利益承諾的方式要求從事與性有關的行為或活動
性要脅:以威脅懲罰的方式要求性行為或活動
性攻擊:強暴及任何具傷害性或虐待性的性暴力及性行為
相關的法律規定
刑法:妨害性自主罪
性騷擾防治法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性騷擾防治法
性騷擾的界定:指性侵害以外,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第二條)
以該他人順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獲得、喪失或減損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有關權益之條件
以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之方式,或以他法,而有損害他人人格尊嚴,或造成使人心生畏佈、感受敵意或冒犯之情境,或不當影響其工作、教育、訓練、服務、計畫、活動或正常生活之進行
性騷擾防治法之內容
性騷擾之防治與責任
申訴及調查程序
調解程序
罰則
公訴罪的例外
對配偶的妨害性自主(刑法第 229條之1)
意圖性騷擾,乘人不及抗拒而為親吻、擁抱或觸摸其臀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隱私處之行為(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
男女對性騷擾界定的差異
男性
嚴格的認定標準
關切行為者的動機及本意
強調挑戰陽剛宰制的男性化特質的言行
性愛歸因
女性
採較寬鬆的準
關切被行為者的反應與感覺
強化陰柔特質的言行
權力歸因
男性的性騷擾經驗(羅燦英,2002)
在公開場合被女性虧,卻無法反擊
被女性奪取性愛主控權
被歸類為女性
被懷疑/認定為同性戀
遭遇反性別歧視
性能力遭質疑
校園常見的性騒擾議題
肢體的不當接觸
性別騷擾
性別歧視的語言
性暗示的語言
過度追求
性騷擾對受害者的影響
被騷擾症候群
對生理的影響
對行為、態度的影響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被騷擾症候群
抑鬱、沮喪,睡眠與飲食模式改變,抱怨不明的頭痛或其他病痛而不願上學或工作
喪失自信心,影響表現
無力感、無助感
對工作(學習)環境產生莫名的不滿或疏離
感覺與其他同儕的隔離
對兩性關係的態度與行為有所改變
無法集中注意力
害怕與焦慮
易與家人與朋友齟齬
可能導致酗酒與藥物之成癮依賴
校園性騷擾的預防
性別意識的覺察
身體自主權的覺察
人際互動過程中的尊重與接納
對生理的影響
強暴會造成受害者生殖器官的受傷
可能導致其他的生理現象:夜尿、睡眠困擾
對行為、態度的影響
對胸部及生殖器官等身體部位的極力掩藏
極力拒絕表現其性的發育,例如故意發胖或過度減重
穿著完全男性化,不敢表露女性化特質
過度的性語言、性遊戲、性舉止、性攻擊
過度、無法控制地玩弄自己的性器官或手淫
無法控制或過度地性接觸,玩弄成人性器官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情緒反應:強烈不安、恐懼、睡眠障礙、惡夢、憤怒、憂鬱、罪惡感、失去自我感
逃避反應:強烈害怕或想逃離某些特定裝扮的人或情境、解離症狀、逃避親密關係
失去對環境的基本安全感及控制感:失去信、自我挫敗、對未來無法預期、價值觀混淆
罪惡感:誤以為唯有自殺可以解決問題
對人格及行為產生長久影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