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新高超制胜之谬
?
XB-70 女武神 (上) 的起飞重量犹在 B-52 “同温层堡垒”(下) 之上,然而作战半径却不及后者的 1/2。
?
横坐标为马赫数,纵坐标为比冲 (秒),即消耗单位质量推进剂所能导致的动量变化。绿色虚线是空气-氢气混合物性能的理论极限 (氢气燃烧热 143 兆焦/千克),紫色虚线为空气-碳氢化合物混合物性能的理论极限 (碳氢化合物燃烧热 42 兆焦/千克)。从左至右的颜色分别代表涡扇,涡喷 (标注有误,不是加力涡扇),亚燃冲压,超燃冲压。下面的 “横杠” 是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数据。四个圆圈从左至右分别标示 GE 的 CF6 型涡扇 (用于波音 747),RR 的 “奥林匹斯” 涡喷 (用于 “协和” 超音速客机),PW 的 J58 涡喷 (用于 SR-71),以及 MD 航天飞机的 RS-25 型主发动机 (Space Shuttle Main Engine, SSME, 比冲 453 秒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比冲越高,推进效率越好,与其它喷射式引擎相比,高涵道比涡扇的效率优势异常明显。涡轮/冲压吸气式发动机速度适应范围有限的弱点一目了然,火箭发动机虽然速度适应范围极宽,比冲却明显弱于吸气式发动机,由此图可清楚地看出冲压发动机空空导弹较之于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的性能优势 (后者的典型比冲仅 250 秒)。超燃发动机与液体火箭相比性能优势则并不十分显著,高速区尤其如此。高超音速飞行器一方面升阻比较低 (其 驾乘 的强激波及离子化高温尾迹的能量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另一方面发动机推进效率低下,航程载荷指标相同时起飞重量将远高于常规飞机。
?
??
航天飞机发射重量超过 2000 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则仅为 24.4 吨。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虽能节省氧化剂的重量,却无法抛弃清空的燃料箱,技术相同条件下抗热层的重量代价也更大 (需覆盖更大面积且抵抗长时间的热负荷),就算有效载荷系数高于航天飞机,最多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
航天飞机服役期间共发射 135 次,发生 2 次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项目总开支约 2000?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耗资 15 亿美元 (其中直接费用 12 亿美元),远高于项目早期的玫瑰色预言。曾信誓旦旦地保证的每周一次发射频率也从未兑现 (紫色为年度项目经费,单位 10 亿 2010 年美刀,蓝色为年度发射次数,从未登上两位)。
?
日已落帝国 Skylon 空天飞机概念,由创立于 1989 年的?Reaction Engines Limited 公司 (高超狂热分子玩票的地方) 提出,使用吸气-真空两用的 SABRE (Synergistic Air-Breathing Rocket Engine) 火箭发动机,空重 53 吨,起飞重量 345 吨,有效载荷 15 吨。鉴于该公司从未工程开发过任何航空器,Skylon 的技术参数可以说纯属信口开河。牛皮要是能当饭吃,进取号早就翘曲飞行到银河系的另一端了。若假定 REL 的数字可信,则 Skylon 的空重仅为其最大起飞重量的 15.4%?(B-52 和 XB-70 的数值分别为 37.8% 和 46.7%,后者空重较高是必须承受更高的气动及热负荷,且安装大功率发动机的必然结果),薄皮大馅,结构强度缺乏保障。?
?
?
I. 高超音速轰炸机的支持者宣称其速度及高度足以击败任何防空武器。这种言论可以说荒谬至极。拦截导弹能够得着地球卫星,打得下洲际弹道导弹,哪有遇到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便抓瞎的道理? 与惯性飞行的卫星和弹道导弹相比,高超音速飞机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机动,问题是其机动性能否击败相应的拦截武器,而答案是否定的。高超制胜派认为拦截武器的速度必须达到高超音速飞机的 2 倍才能实施有效防御,因此阻截高超音速打击平台的技术难度极大且成本高昂,高超音速轰炸机可横行无忌。然而没有任何实践数据和理论推导能够支持 2 倍速度门槛 的论断,拦截武器只要能够跟上目标的机动便可有效实施拦截,假定对空传感器体系强悍无比,能毫无迟滞地根据目标运动状态对拦截弹下达航向调整指令,则理论上对空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指标与目标相同即可实现拦截。现实条件下,由于轨迹调整不可避免地滞后于目标,防空导弹确实需要优于对手的动力性能,但这与速度必须更快不可划等号。惯性的存在意味着高超音速轰炸机采取机动规避措施后,仍在以极大的速度分量沿着基础航向前进,向迎面截击的防空武器靠拢 (高超音速飞机雷达及热信号特征均异常强烈,拦截将开始于远离面空武器发射阵位的空域,即使轰炸机的航向不是正对导弹阵地而来,也可近似地将拦截武器与来袭飞机的几何关系看作 相向而行),拦截导弹只要具备明显优于目标的,垂直于基础航向的速度分量,即可确保敌机在完成 90 度回转之前无法依靠机动规避摆脱防空导弹的攻击。假定导弹与飞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