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析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面神经炎析课件

面神经炎 十堰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张佳 定 义 面瘫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但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 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facial nerve)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 主要纤维成分: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 配面肌的运动。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延核,支配腺 体(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鼻、腭的粘 膜腺)的分泌。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 于膝状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味蕾,中 枢突止于孤束核。 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 东汉《金匮要略》:“歪僻不遂,邪在经络”。 明《医学入门》讲:“伤风口歪是体虚受风”。 清喻嘉言说:“口眼歪斜,血液衰固”。 劳作过度,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 不固,外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主要病理机制 一般认为,受冷、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骨性的面神经管束缚)?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有轴突变性 面神经炎 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 前者常比后者重,眼上下面部表情肌均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 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瘫痪,额肌无损,故皱额、皱眉和闭目动作皆无碍,对侧面部随意动作虽消失而哭笑动作仍保存,常并有同侧偏瘫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多见于中风和脑瘤。 还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a)?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b)?各种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性的特殊症状及病史。 c)?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大多起病较慢,且有其它颅神经受损或原发病的表现。 d)?脑干病变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伴有病侧三叉、展神经麻痹和对侧锥体束征等,称米勒德—克贝莱(Millard—Gubler)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本病通常急性发病,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眼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眼、鼓颊、露齿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有耳后或耳下方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缺失、听觉过敏、泌泪障碍而引起角膜干燥、泌延障碍等症。 病程延长,可因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天至 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个月以上 中医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 治疗方法 治 疗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络 处方:太阳 阳白 四白 地仓 颊车 翳风 合谷 方义:本病乃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 纵缓不收所致,取太阳、阳白、四白、地仓、 颊车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 风疏解风寒;合谷属循经远取,以疏通阳明经 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亦合 “面口合谷收”之 意。 随症配穴: 风寒证,配风池; 风热证,配曲池; 恢复期,配足三里。 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乳突痛加翳风;人中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上廉泉或金津、玉液(舌下系带左、右侧静脉处);不能闭目加攒竹或申脉、照海。 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 其他疗法 (1)电针:每次选取4~6穴,用疏的连续波,通电25~30min,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 (2)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弥可保等,选2穴,每穴注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 (3) 皮肤针:针刺后在面部叩刺面部穴位,或顺着肌纤维方向叩刺以局部微红为度。 (4) 闪火罐:先在面部涂以万花油,顺着肌纤维方向向上、向外快速推闪。注意:罐与火接触时间要短。 (5)艾灸:选取阳白、攒竹、四白、地仓、下关、颊车、夹承浆、翳风等穴,可直接灸或隔姜灸,灸前先于穴位处涂以少许万花油,每穴灸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