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葡萄病害综合防治
葡萄霜霉病 〖Grape downy mildew〗病害简介:葡萄霜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为葡萄产区的重要病害。病害严重时,病叶焦枯早落,病梢生长停滞、扭曲、枯死。果实染病后期引起大量落果,严重的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原:真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葡萄生轴霜霉( 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Berl.et de Toni),
病害症状:1、主要危害部位: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2、叶片受害:—早期,叶正面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块,边缘不清晰,浅绿色至浅黄色。病斑互相融合后,形成多角形大斑。叶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层叶片感染后,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淡黄绿色及淡黄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呈黄绿色,半透明呈油浸渍状。叶背病斑处出现霜壮灰白色霉。病斑后期呈褐色,病组织易脆裂,叶片受害严重时焦枯脱落。嫩梢受害处,一开始就出现水渍状病斑,表面有白霉,较叶片上少,病斑纵向扩展较快。颜色由黄绿变为褐色,受害严重时病组织扭曲,直至焦枯。花及幼果感染后呈深褐色,并产生出白色霜状霉层,不久便干缩脱落,成熟果不发病。—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干枯,边缘界限明显,病叶常干枯早落。3、 幼嫩新梢、穗轴、叶柄也易感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逐渐变为黄绿色至褐色微凹陷的病斑,表面生白色霜状霉层,病梢生长停滞、扭曲,严重时枯死。4、果实发病:果实多在初期染病,幼果染病后,病部褪色并变成褐色,表面生白色霉层,最后萎缩脱落。较大果粒感病时,呈现红褐色病斑,内部软腐,最后僵化开裂。果粒上浆着色后,一般就不再受侵染。病果含糖量低,品质变劣。
叶片正面水渍状斑块,边缘不清晰,浅绿色至浅黄色。
叶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层
后期病斑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干枯,边缘界限明显干枯早落的病叶
发病的果实和果枝
发病的幼果
发病严重的葡萄园
发生规律:1、越冬场所: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寿命很长,在土壤中能存活2年以上。2、初侵染来源: 来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长出芽管,芽管顶端长出芽孢子囊,再由芽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3、传播途径: 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从气孔侵入,为初次侵染。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再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防治措施:
?
防治该病应采取清洁果园、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方能收效。1. 清洁果园 及时收集并销毁带病残体,特别在晚秋彻底清扫落叶,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的菌源。2.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尽量剪去接近地面不必要的枝蔓,使植株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空气湿度,以减少病菌初侵染的机会。适时灌水,雨季注意排水。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3. 药剂保护 在发病重的地区,于葡萄发病前喷布烯酰吗啉(如金博克),对葡萄霜霉病有特效。另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 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隔15~20天喷一次,根据发病情况连续喷药2~4次。
葡萄黑痘病 〖Grape Elsineo anthracnose〗病害简介:葡萄黑痘病(Grape Elsineo anthracnose)又名疮痂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台湾等省都有分布。在春、夏两季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甚重,常造成巨大损失。
病原:真菌,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痂圆孢属;有性阶段为 (Elsinoe ampelina(de Bary)Shear)。
病害症状:1、主要危害部位: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位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2、叶片、叶脉受害:—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病斑周缘仍保持紫褐色的晕圈。叶脉上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叶脉被害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3、 幼嫩新梢、穗轴感病:穗轴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可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
4、果实发病:绿果被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直径可达8~5mm,中央凹陷,灰白色,外部仍为深褐色,两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小而酸,失去食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实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粘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
仅在幼叶上感染,多在叶脉两旁的叶肉上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