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课程设计阳城县.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种苗课程设计阳城县

育苗学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建立实验苗圃与育苗技术设计 苗圃位置:阳城县 年出圃量:总计幼苗100万株 第一部分???总论 苗木一方面作为造林的基础用于改造荒山荒地,建造用材林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大量用于城市、公园、铁路、公路等绿化工程,为改善、维持居民的美好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温和宜人。全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624.6---680.8毫米,年平均湿度63--68%,年平均气温7.9--11.7。C。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强盛而持久,境内地形地貌又较为复杂,形成了各地区小气候的较大差异。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四季之中,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稍多;冬季寒冷雪少。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该县属华北型高原气候,冬冷夏热,春旱秋涝。年均气温为10度左右,一月均温-- 7度,七月均温23度。年降雨量 45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 160天。多年平均无霜期在4月10日至10月12日之间。无霜一般在165—198天,平均185天左右。 无霜期年季变化很大,可达70—80天。 水分:阳城县属于丘陵山区,气候条件差,十年九旱,可利用水资源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保证全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土壤:属于地褐土,土层深厚,质地中壤,稍粘。PH值为7含氮量为15.5毫克每千克,含磷量为699毫克每千克,含钾量为80毫克每千克,腐殖质含量较少,肥力中等,结构不良好,苗圃地底下水位3米左右,对苗木无大的影响。基于以上情况,因地制宜,经营针叶树种的培育,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再栽植少量的阔叶树种。但因注意,培养新的针叶树种要防止立枯病,不能将苗木与蔬菜轮作,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沙以改良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在整地以前施肥,由于土壤较粘,必须及时疏松土壤,调整土壤水,肥,气,热等状况,防止土壤板结,造成苗木的不政正常生长。总的来说,土壤肥力较差,需加强保肥,保水措施。 地貌:阳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边缘。地处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相交之腹地,东连泽州县,西北邻沁水县,西南至垣曲县,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接。全县行政区划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40万。我县地层以沉积岩为主,以及少量的岩浆岩、变质岩,构成了高山、丘陵、盆地等地貌形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煤矿资源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石灰岩、白云岩得天独厚;铁矿、硫铁矿仍具有潜在优势;铝土矿、硅石、大理石前景可观,有待开发利用;铜、铅、锌多金属矿产、水晶矿点多,勘探程度低。 ???苗圃设计 一、生产任务 为太行山绿化工程提供油松、杨树、白皮松、雪松和云杉优质苗木。结合绿化工程所需苗量每年出圃苗数量分别为:油松1年生苗?30万株、杨树?1年生苗?15万株、白皮松1年生苗?15万株、雪松1年生苗15万株、云杉?1年生苗?25万株。 二 、苗圃面积 见图表 三 、 苗圃区划 根据地形、水源、土壤、气候以及经济条件,结合生产任务、各类苗木育种特点以及树种特性,对苗圃生产区和非生产区进行详细的区划 1、生产区区划:结合苗圃实际地形、和各树种育苗特性,?将生产区区划为播种区、营养繁殖区和移植苗区。 要求:播种苗要求管理精细,幼苗阶段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应集中安排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背风便于灌溉和管理的耕作区,形成培育播种苗的播种区。 移植苗根系发达,抵抗力较强,应设在土壤条件中等的耕作区,形成移植苗区。 结合各树种的生态特点和苗圃实地情况,对播种区进行划分。 2、非生产区区划:包括道路网(分主道、付道、支道、步道、周界圃道,由于步道较小,一般划为生产区内)、排灌系统、防护林带、围篱和沟、房屋(办公室、宿舍、仓库、种子室、畜舍等)及场院(堆制肥料、装卸车、晾晒场及其他工作场所)。非生产区总面积为1亩,占整个苗圃面积的%。 要求:道路网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