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C诊断颅内脂肪瘤19例
CT诊断颅内脂肪瘤19例
作者:朱广远 张杰 任桃真 郝会敏 梁艳 刘爱红
【关键词】 颅内脂肪瘤 CT 放射诊断
0引言
颅内脂肪瘤是一种与胚胎发育有关的肿瘤,十分罕见,但自CT问世以来颅内脂肪瘤的检出率显著增加,我们搜集2003/2006年CT诊断的19例颅内脂肪瘤,回顾分析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
1临床资料
19(男8,女11)例患者,年龄8~68(平均32.6)岁,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4例,癫痫2例,临床怀疑脑出血2例,脑梗死4例,脑外伤5例,体检2例. 所有病例均行 Siemens 欢悦单排螺旋CT机检查,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 mm,病灶区域加扫5 mm薄层,扫描范围自听眦线至颅顶部. 结果本组19例共23个病灶,16例单发,3例多发,病灶均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32~-114 HU,2个病灶周边可见钙化,所有病灶边缘光滑,无分叶,对周围结构无侵犯,病灶周边无水肿区. 胼胝体及其周围9个,其中5个呈弯曲的细带状或细条状胼胝体背侧走行并围绕胼胝体压部,另外4个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2例伴胼胝体压部发育不全;大脑纵裂池6个;四叠体池3个;环池1个;鞍上池2个;侧脑室三角区脉络膜丛2个. 最大病灶约3.1 cm×2.8 cm,最小病灶约0.4 cm×0.5 cm.
2讨论
颅内脂肪瘤是比较罕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08%~0 1%[1],于1856年由Rokitasky首次在尸解时发现并作了报告. 有学者认为是胚胎期中胚层脂肪组织异位于正在关闭的神经管中所致[2],现在更多学者倾向于原始脑膜发育不全学说[3-5],认为是一种先天畸形,是由于原始的脑膜细胞异常持久地分化而形成脂肪细胞,故脂肪瘤多发生在颅内的蛛网膜下腔的脑池结构处,且大多集中于中线结构,以胼胝体周围最为常见,也见于基底池、四叠体池、脉络丛、小脑延髓池、小脑桥脑池、大脑半球凸面和侧裂池等处,可伴有各种先天畸形,其中最常见者为胼胝体不发育或发育不良[3]. 本组23个病灶中位于中线21个,2个偏于一侧,39.1%(9/23)的病灶位于胼胝体及其周围,2例胼胝体脂肪瘤合并胼胝体压部发育不全. 肿瘤较小时多无临床症状,较大时可引起一系列因肿瘤压迫邻近脑组织相应的症状和体征[4].
病理上肉眼为质软黄色的组织,肿瘤多无包膜. 光镜下脂肪瘤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也有胚胎性脂肪细胞,常含有多少不定的血管和纤维组织,但有报道颅内脂肪瘤的成分不是很均匀,可以含有钙化成分[1]或纤维成分. 本组2个病灶周边可见钙化.
CT检查对颅内脂肪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尤其是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普及和应用,扫描速度更快,扫描层厚更薄,图像更清晰,更有利于小病灶的检出. CT平扫即可对脂肪成分作出诊断,CT值为负值是脂肪成分的特征性改变,CT 值一般为-30~-100 HU左右,脂肪瘤边界清楚,可伴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病灶不强化. 由于颅内脂肪瘤一般较小,薄层扫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扫描时认真测量CT值对颅内脂肪瘤与其他颅内低密度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当病灶较小或位于脑室、脑池时. 当脂肪瘤位于颅骨邻近时,可因颅骨在脑实质内产生伪影,时常影响对肿瘤的检出,特别对位于脑干及其周围池内较小脂肪瘤的检出有较大困难.
颅内脂肪瘤应与其他颅内脂肪密度的肿瘤病变相鉴别,如畸胎瘤、皮样囊肿、颅咽管瘤、表皮样囊肿及蛛网膜囊肿. 畸胎瘤多在松果体区,密度混杂,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皮样囊肿多发生在第三脑后方、蝶骨颞下区,其密度不均,增强后可强化或囊壁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常位于桥小脑角区、垂体旁或第四脑室,CT值一般稍低于脑脊液密度,但密度多较脂肪瘤高;颅咽管瘤囊变偶可呈脂肪密度,但其位置多在鞍上;蛛网膜囊肿一般为脑脊液密度. 根据脂肪瘤多在中线结构的发病部位和特有的密度值不难做出鉴别,必要时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Zamecnik J, Kyncl M. Lipomatous hamartomas of the brainmalformations of the subarachnoid space[J]. Cesk Patol,2001,37(4):163-167.
[2]沈天真,陈星荣.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M]. 2版.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31.
[3] Tart RP, Quisling RG. Curvilinear and tubulonodular varieties of lipoma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n MR and CT study[J]. JCAT,1991,15(5):805-810.
[4] Baumann C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