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征文评奖争后生成的教研活动.docVIP

记一次征文评奖争后生成的教研活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一次征文评奖争后生成的教研活动

把握意外生成 活化校本教研 --记一次征文评奖争议后生成的教研活动 缘起:一次校征文评奖中的争议 征文赛后,在教研组内初评中,有一学生的习作《任性的我》引起了组内教师的争议,文中主要叙写了“我”生活中两、三件任性的事。摘录其中一个片断: 还有一次,我起晚了,哭着喊着让父亲给我买包子,父亲立刻快速地跑下楼去买,生怕饿着了我,但时间已是9点多,包子都卖完了,父亲只好买了夹心面包,冷风吹着父亲那一件单薄的西装,父亲忍不住打了几个寒颤。在风中,父亲加快了匆忙的脚步……上来以后,我却大发脾气,把面包扔得远远。还不停地跺着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父亲急了,只好又跑下楼,找了好几家包子店,好不容易买来几个包子,焦急地跑上楼来,递给了我。但我正睡得香呢,父亲不忍吵醒我,就将包子放在一边,忙活去了。醒来后,包子凉了,我还是又哭又闹。父亲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 有教师认为:这位学生在习作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不健康,太任性,一点也不理解父亲的爱,不能得奖,同时提出“文以载道”,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习作中不健康的思想。 有教师则认为,这篇习作写得挺不错,主题思想也不存在什么不健康的问题,应该得奖鼓励,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学生习作就应该写真人真事真话。 这场争议持续了十多分钟,争议的焦点就是:学生习作价值取向的评价问题。而以上两种观点也恰恰是一直存在于习作教学界关于学生习作价值取向评价的两种流派。 无独有偶,2005年7月4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中有一篇题为《匡正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学生在习作中的价值取向应该匡正。所引用的学生例文如下: 《金点子》节选 有一家饭店,生意不错,但总是挣钱少,店主人来到“诸葛亮金点子公司”,讨教锦囊妙计。诸葛亮不吝赐教: 吃饭的人如果是用公款,你可以次货充好货。比如他们点猴脑子,你可以用猪脑代替;如果点羊肉,就可用狗肉充…… 如果乡下来人吃饭,你就可以用粗货代替精货。比如雪菜肉丝你就多放一点雪菜少放一点肉丝。 如果是小孩来吃饭,你要根据他们好玩的特点,准备一些价廉的玩具,让他们尽情玩,菜差些不要紧。 文章作者是这样评价这个习作片断的:“这位学生想方设法帮店主多挣钱,其想像固然丰富,但手段却是偷梁换柱、损人利己、弄虚作假的。”“该生习作中列举的‘点子’是需要教师剖析其弊端,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 而另一文《珍爱生命:作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05/1)也提出:学生在习作中的价值取向需要正确引导。所引用的学生例文如下: 《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 这时,他看见了几只欢快的小鸡,不禁想出了一个诡计:谋杀!……他欢呼着,随手拿了镊子、针、线等东西,准备给那只小鸡“动手术”。他用小刀把那只小鸡的肚子划开。开始,小鸡拼命地挣扎,想躲避小女孩手里的那把刀,可是最后还是翻了白眼。那位残忍的小女孩像发了疯似的,还在笑。过了一会儿,“手术”做完了,他对其他的几只小鸡说:“唉,你们是它的亲属吧,它由于得了心脏病不能及时救治,失去了宝贵的性命。真是可惜,可惜啊!”几只小鸡早已看见了“急救”的场面,吓得浑身发抖,从此以后自觉绝食,饿死了。它们是多么可怜啊!可是她却没有0.001毫米的同情心。 此文作者是这样评价这个片断的:“小作者在作文中体现出了对良知的混沌漠然,对自我之外的一切世间生命的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由此看来,这个教研活动中偶然间冒出的意外小插曲,并不只是我们学校的困惑,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困惑,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过程:一次专题系列校本教研 基于以上的争议,我们针对“学生习作中价值取向的评价问题”开展了专题系列研讨活动。 1、赏读以上三个典型的学生习作片断,就“学生习作中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交流个人思考。在这一次的交流中,依然存在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但同时有教师提出: 我们所说的“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究竟该怎样正确科学的评价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依据是什么? 学生习作的价值取向评价的正确与否会对孩子的习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教师带着以上思考自主查阅相关资料,重点研读《“儿童作文”教学论》(周一贯著),交流读后心得。这实际上是组织了一次理论学习,虽然一改以往的圆桌轮读式学习,只是自已研读,但却是带着明确的研读动机,带着急需解决的困惑而读,这样,研读、学习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而且,读后心得的交流又为这一次的理论学习作了一次很好的梳理、总结。在交流中,教师对以上三个习作片断终于达成了共识:是三个好片断,根本不存在习作价值取向的问题。在理论提升的同时,我们发现老师们的智慧是零散的,我们不能就此而宣告结束,还得让每一位教师将自己零星的智慧系统化。 3、以“关于学生习作价值取向评价”为专题,组织一次人人参与的小型论坛。 在论坛中,每位教师都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