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功能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docVIP

潜功能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潜功能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doc

潜功能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 LegalSystemAndSociety {I}I占轧会己D113年7月(上) 潜功肯岂视角下的当弋中国法治建设. 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 张晓 摘要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律万能”的论调悄然出现.这种论调无疑是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 善的.本丈借助社会学中功能分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法治本身和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以引导人们 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 关键词潜功能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0592(2010)07-001?02 一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被正式 写入宪法.综观当代中国,法律正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 律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然而,自90年代起”法律万能”的论调 颇为盛行,并有在2l世纪泛滥的迹象.”依法治国”成了格式化 的法治口号,法治话语开始流行并拥有了某种”话语霸权”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法律也是在人类理性下建构出的 制度,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变幻莫测,决定了如同其它 制度一样,法治本身也只能是一种有缺憾的制度文明,有着自身 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毋庸置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国 家和民族之大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之一.然而,片 面地不切实际地夸大法治的功用则是不足取的,甚至会产生负面 的破坏性效应.因此,本文拟对法治,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背景 下的法治存在的缺陷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相关理论 “法律万能论”之所以流行,在于社会的统治集团在决定采用 法治之前已经主观认定法治是进步的: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 是以有利于社会系统稳定为标准的;舆论宣传中只看到或只强调 法治对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而这三者对法治在实行中产生 的潜在的和负面的作用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受社会学 中默顿功能分析范式”一潜功能”,”正一负功能”等概念的启 发,拟对法治的潜功能和负功能进行分析.在默顿的功能分析范 式中,有如下重要概念: 1.显一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 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与潜功 能相关的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2.正一反功能.正功能指促进系统调适的后果:反功能是指 减少系统调适的后果. 3助能接受者.在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要注意 划清它在其中发生影响的系统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限. 4.功能替代.满足系统特定的功能需求有着不止一种社会 形式或文化形式. 本文对当代中国”法治”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正是借助以上 作者简介:张晓,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07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基本概念和理论. 二,”功能接受者”差别分析 默顿曾指出,在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要注意划 清它在其中发生影响的系统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限.因为 对不同群体或系统来说,同一后果可能有不同的功能性质,一个 群体可能是该后果的功能受益者,而同时另外的群体却是该后果 的功能受害者.特别是在不同群体和组织存在着利益冲突,同时 资源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区别功能接受者尤为重要.本文认为 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法治的功能接受者存在着如下两种不均 衡的区分,这种区分将导致法治化产生潜一反功能. (一)法律资源分布不均 这里讲的法律资源,既包括对法律条文,法律程序和其它法 律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使用法律手段,法律程序所必须的物质条 件.而这两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分布显然是不均衡的. 普法在中国已经是第四个五年规划了,普法工作基本上是配 合五年计划来进行的,从国家”七五”开始已经开展过四次了.应 该说,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的成就是比较大的.从全国来说,群众 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这种法律意识的提高,更多的 是树立了法律的权威,群众对法律有了敬畏.而群众对必要的法 律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法律知识 的缺乏,很难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掌握足够法律,划识 的人群,往往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 从使用法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来分析,这种不均更是明显. 用老百姓通俗的讲法就是”打不起官司”.在中国打官司,曾经 “上堂击鼓”就行,曾经”递上申诉”就行.可如今,需要的是钱. 聘请律师的费用,诉讼费用,以及在中国特有的”打点”费用,让普 通阶层使用法律的代价远远大于通过法律维护权利所得的利益. “法律援助”工作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我国正在试图缓解这种法律 资源分布的不均,可此举也正说明了这种不均的客观存在. 占有法律资源的人,同时也是拥有财富,权力,声望的人.这 些上层阶级由于社会地位的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