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自我的故事序言.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自我的故事序言

阅读,让我们认识自我 ——代序言 我相信,所有的阅读,从根本意义上看,都是对自我的阅读。 因此,拿起一本书,就是拿起了一面镜子。 我们读他人的故事,发出自己的笑声和悲叹。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我们读历史,默念的却是自己的时代。所以,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诵李白的诗歌,用的是自己的声带。诗仙的飘逸狂放,变成了托举我们自己想象的翅膀。与其说李白被读了一回,不如说我们因此当了一回诗仙那样的赤子,像他那样看着世界时时新鲜,率真无忌,惊喜狂呼,妙想无穷。 我们读哈姆莱特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其实是在选择自己的生命方向——生存还是死亡,的的确确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抉择啊。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们读麦克白斯的堕落,其实是在审视着自己的灵魂——面对诱惑,面对异化人性的力量,你是选择超越,还是被那非人的力量塑捏成背弃本真自我的魔鬼? 因此,每一次真正的阅读,除了一颗真心怦怦而动,都有一个梅菲斯特在窗口逗引着我们。歌德用毕生体验写成的《浮士德》告诉我们,自我在面对书本的时候,也会禁不住诱惑,也会游历世界,也会经历悲欢离合的人生,但最后,只要你找到纯粹的自我,回归自主的精神世界,你还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天堂之门。 我们阅读的确需要获取知识,但是,所有的知识掌握,如果不是为了了解与自我相关的世界,如果不是为了壮大自我把握世界的能力,如果不能在这同时育成良好的生命态度,从而获得把握幸福生活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意义。 今天盛行为考试而读书,遍地书本,满坑满谷,但是真正的读书人,却寥寥无几。苦读也许可以赢得考分,保住未来的地位,可是谁能忽视自己的志趣的真实存在?用明天的功利而消泯今天的激情,书本就成了颈上的重枷。 死记硬背不算读书,你要记住的都是别人的话,你要成为传声筒。你能灌得下别人的液体,才能变成人家需要的昂贵容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两句话今天很流行了。且不说成为“人上人”这个目标多么孤绝冰冷,单是这个“苦中苦”的生活方式,就在否定着今天的同时抹杀着人生的基本意义。苦读毁灭今天,考试成就未来。可是,亲爱的,谁能此刻就捧来一把未来给我瞧瞧,我愿意给你整个世界。为什么,读书的滋味一定苦涩?读书,难道不是一次发现世界进而发现自我的狂欢?古往今来,无数痴迷的读书人已经证明,手捧书卷自得其乐,不应该是手执尖锐的锥子扎大腿那回事儿。如果为了报复谁,那就去做勾践,天天一碗苦胆就粪便,而不是去读书。如果是为了争强好胜,那最好在所有书本上浸透黄连汁儿,翻书的时候好提醒自己药味儿比趣味更好吃。 我还看到试卷在代替书籍,许多书店变成了兜售考试资料的卖场。人们读书的乐趣,逐渐被各种各样的结结实实的目的代替。我看到孩子们高三毕业,把撕碎的书本扔向天空作为庆祝的方式。他们在欢呼什么?是终于可以摆脱试卷的乏味,还是确实可以报复仇敌般的书本?当我们将读书变成了考试,将考试变成了排名,将排名变成了划分人类等级的分配方式,那么,读书也仅仅意味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残忍比赛。在这种比赛中胜出的,就该是张仪苏秦和李斯那样的执着刻板之人吧?确实有许多书本 ——我指的是那些跟自己与别人都对抗的书本儿,在赞美李斯先生。 那种单纯的愉悦自己的读书情景还在吗?那种漫无目的、纯任性情、手捧一卷、痴迷喜悦的读者还有吗? 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熟牛皮做成的绳子捆扎的竹简都让他读得散了架。那一卷卷竹书让他欢欢喜喜摩挲了多少遍? 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快乐,太让人羡慕了。 匡衡读书,凿壁偷光,还用说?中国古代的孩子读得入迷,唯恐夜晚没得读,还捉了萤火虫当台灯呢! 苏辙记载哥哥苏轼读书,初见《庄子》,东坡说,里边飞扬着一只逍遥的蝴蝶的这本书,是他早就想写的著作。可那时的东坡才七八岁。 岳飞家庭贫寒,上不了学堂,就趴在私塾的后墙上听先生讲书,乘别人不在的时候偷着读书,两眼亮晶晶的。我相信这段儿写在章回小说《说岳全传》里的文字是真实的记录。 高尔基当小伙计的时候,就着神龛的烛火读书,差一点烧掉帷幕引起火灾,结果被老板痛打,浑身上下挑出几十根木刺,但是,却换回了这个痴迷的小读者自由自在读书的权利。 爱迪生当小报童,每天往返两个车站之间,为了等车就呆在另一个城市的小图书馆里,一层一层读完了那里全部的书。我相信后来那个为着痴迷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年收入四百万的伟大目标搞研究的发明家,就是靠这样的读书状态培育出来的。 法拉第当书店学徒工,靠着装订书籍的方便读书,晚上到街道青年们自发的“伦敦哲学读书会”里读书,后来便得到了聆听大电学家戴维讲课的机会。 卢梭住在一个富有的贵妇家里,半当杂工半当情夫,读完了贵妇家里好几架书,自己学着书上的东西作曲,写戏剧,创作散文小说和诗歌,有时还要发哲思,最后变成了启蒙那个时代以及全世界的人物。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讲不完。 重提这几个片段是想说,读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