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如何做好油田地面工程规划-天然气与石油
塔河油田地面工程规划的实践与认识ractice and Cognition of Tahe Oil Field Ground Engineering Plan
叶帆 赵德银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摘要: 塔河油田为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田,开发模式和油品的特殊性给地面工程规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对塔河油田前期地面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的总结与分析,认识到油田科学、合理地制定地面工程规划在油田地面建设中的重要性。油田地面工程规划中要切实做到地上地下规划一体化,根据油藏和油气物性特征加大工艺技术研究力度,合理确定规划设计参数、工艺路线和建设时机,确保地面工程规划的高效执行。
关键词:塔河油田;地面工程;碳酸盐岩油藏;规划
1 前言
塔河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油田,油田开发具有世界级难题。油田地面工程历经多年的攻关研究及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油气水集输处理系统及道路、电力、消防等公用系统,突破了高含硫化氢超稠油全密闭集输梯级压力节流双膨胀机并联制冷+DHX回收污水分质处理注水替油和单元注水为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持续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定投资、投资讲效益的思路
科学、合理地制定地面工程规划是充分发挥规划在油田地面建设中的作用,实现油田地面工程优快好省建设的前提。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前期地面规划主要面临几方面挑战:
(1)开发模式给地面规划建设带来的挑战
首先,油田是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和构造幅度低、油层薄、埋藏深、识别难度大的碎屑岩油藏为主的复式油气藏,油田采用边认识、边评价、边开发的滚动模式开发,开发初期,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井位部署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评价,油藏的不确定性导致地面工程进度相对滞后,如前期开发过程中,从方案论证到工程投产,周期大约三年,地面工程建设很难赶上油田初期生产需要,因此,这段时间内,油区内部分油井采用汽车拉运,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同时开式流程油气损耗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环保隐患。
其次,油藏井位部署、实际产量与前期预测相比偏差较大,地面系统的站场处理能力、阀组数量、外输系统规模适应性不十分强,托甫台两期中规划的三座站场至今还不具备建设条件,12区已建的站场均进行过改扩建,部分站场扩建次数高达6-7次。
次之,油藏储量认识对地面总体布局影响大,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空间发育极其不确定、储集体发育大小变化极大,使得其有效体积计算难度大,导致缝洞体储量规模确定难度较大,因此油井产能的确定难度也较大,油藏整体开发中油量、液量、稳产时间等关键设计指标较难准确预测,因此,在开发过程中给地面工程总体布局带来很大困难。以塔河12区为例,该区前期建设了二号联合站,开发中期曾提出在区块中部新建一座联合站(四号联),鉴于当时的油藏认识支撑尚不成熟,为此,选择投资较省的二号联扩建方案,但随着12区的加密开发,二号联逐渐偏离了区块开发的中心位置,油气外输流向趋于不合理,集输系统能耗相对较大,二号联逐渐进入超负荷运行状态,最终于2013年建成四号联,四号联建成后,12区集输系统综合能耗为13.38×108MJ/a,比建成前节约能耗5.82×108MJ/a,整个区块的总体布局得到优化,能耗大幅下降。
最后,采油工艺的调整也将导致地面工程适应周期短,改扩建频繁,造成投资浪费,且对正常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如塔河12区掺稀系统,受采油工艺的影响,平均掺稀比由最初设计的0.67:1上升到1.4:1左右,初期由于对掺稀油需求量估计不足,先期建成的掺稀油泵、稀油输送管道等能力适应性差,先后进行多次大规模改扩建,包括增设掺稀油泵、敷设稀油复线等,最终规模达到原设计规模的3倍以上。
(2)快速上产给地面规划建设带来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塔河油田每年以60万吨产量上产,快速上产也给地面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分公司上产快、人员少,地面规划体系不完善,无法达到精细规划、精细管理的深度。
其次,地面工艺技术研究和论证不足,地面工程呈现“边建设、边总结、边评价、边优化”特征,地面工程建设主要借鉴东部油田的成熟技术,但部分技术在塔河油田的适应性不强。如东部应用成熟的功图法量油、串接集输等简化工艺,在塔河油田应用效果不佳,功图法量油在塔河油田进行了15井次的试验,对38、44、56三种不同泵径机抽井进行计量误差分析,平均相对误差达88.3% ;TK1115注水工程引进胜利油田应用较广的SSF悬浮污泥过滤技术,要求水质达到B1级标准,但实际投产后污水处理没有达到预期指标;大涝坝循环注气项目的地面配套工艺,设计压力52MPa,超出国内现行标准规范,也没有实际运行的装置参考,超高压下的压缩机、流量计、管材选择以及管线安装形式、应力分析等技术储备不足,部分问题只能边设计、边施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