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举:范进与苏轼说明了什么?.docVIP

反思科举:范进与苏轼说明了什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思科举:范进与苏轼说明了什么?

PAGE PAGE 2反思科举:范进与苏轼说明了什么?  1905年9月2日是延续近1400年的科举制被废除的日子,100年后的今天,报刊杂志上各种关于科举制被废除百年的文字非常多,关于科举优劣的辩论再次活跃起来。  也是在9月2日那天,厦门大学的会议室迎来了15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学者,他们是各个国家出色的历史学家和研究“科举制”的权威学者,他们是来参加一场名为“科举和科举制”的国际研讨会。  会议的主持者之一、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教授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他没有想到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科举评价那么高。而一位外国学者则在文章里提到的:没有想到当代中国人对科举评价那么低。“高”与“低”,也许能够折射出科举的真实面目。  记者还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他的《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科举,还有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湖南大学李兵、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等学者,他们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反思科举。在科举被废除100年后的今天,反思科举应该是我们客观面对历史的一部分。【旧论新说】  反思一:科举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尤其是八股取士以后  新观点:历代文学家过半是科举中人  刘海峰:如果是隋唐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相马”的话,那么科举就是“赛马”,是马是骡子拉出来遛遛。认为科举选拔不出人才的人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他们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科举曾选拔了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王安石、包拯、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韩愈、朱熹、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科举人物,远比“范进”、“孔乙己”来得可信。  再让我们看看真实的数据:据《辞海》文学分册所录中国历代作家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602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341名,占总数的56.6%,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试者。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再看看政治家,从隋唐至明清1300多年间多数出色的政治家都是科第中人,连清末激烈批判科举的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严复等人也是科举出身,这些名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科举人才,这说明科举制的选才功能是发挥出来了。  何怀宏:明清八股取士是否能够选拔人才呢?是否能够让道德政事文章方面的卓越人士居于他们应得的高位呢?还是看看具体的事实,清代的著名文人中,钱谦益是明代进士,吴伟业、纳兰性德、王士桢、袁枚、方苞、沈德潜、纪晓岚、龚自珍等都是进士,但吴敬梓、金圣叹、蒲松龄只是秀才,曹雪芹是因被禁锢而不能考试,如此看来,八股取士对于才能偏于诗文者有优势,才能偏于小说、戏曲者则有些不利。政治家方面,19世纪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家李鸿章和曾国藩均为进士,照此看来,八股不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本领,也把大量的庸才挡在大门之外,以致柳宗元有一种自信,不管是重诗词还是重经义,选中的还是同一批人。  反思二: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新观点:中国科技落后不能完全怪罪科举  刘海峰: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中国的科技曾经领先于世界各国,明清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其中原因十分复杂,不能全怪科举。  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1300多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如果仅考察唐宋600多年间的历史,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当时科技发达是受科举制的推动呢?显然不能。同样,对明代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也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中国科技在明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学科高度发达,当时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根本就不重视自然科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相对忽视微观,擅长辩证而相对拙于实证。这就像古代中国绘画从来就没有透视概念一样,许多画家肯定看到过物体近大远小的现象,可是在西洋绘画传入以前,只有以浓淡不同来表现山川的远近,就是没有人将房屋等建筑用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出来,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此,明清以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举制或许应该承担部分罪责,但不应该承担主要罪责。即使没有科举,中国古代士人也不见得会将主要心思用到科技方面去。例如元代有相当长时期未实行科举制,“科举学废,人人得纵意无所累”,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脱离了科举制的轨道之后,多将心思用于诗歌创作等方面,并不会将精力转移到科技方面去。  反思三:科举考试不公平科场作弊盛行新观点:科举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才能的官员选拔制度  刘海峰:科举制有其局限性(如难以考察德行和只重考场成绩不重平时水平),而一些考生和官吏则利用了其局限性。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关系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