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豆子育种
大豆分子育种 摘要: 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在添加适宜BA 的M S 培养基上培养, 可从子叶节诱导出高频丛生芽, 并获得大量再生植株.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 将深黄被孢霉Δ6-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导入到栽培大豆吉林43 和黑农37品种中. 经过在含500mg鯨 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 获得一批转基因植株. 经PCR 检测和DNA 分子杂交分析, 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 本文重点阐述了组培再生系统和基因转化系统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卜云萍,李明春,胡国武等,大豆子叶节组培再生系统与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系统的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1):103-105摘要:用 RAPD 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 6 国 163 份小豆种质资源 DNA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 27 个引物共检测到 285 条带,有 261 条具多态性(占 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 85.82%,栽培型次之为 83.52%,半野生型为 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 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 0.32 为截值,可分为 8 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金文林,文自翔,濮绍京等,应用 RAPD 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2):241-249摘要 本文研究AFLP技术在大豆上的应用,在改进大豆种子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比较同位素与银染检测方法的效果,筛选适宜于大豆AFLP分析的酶切和引物组合,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大豆指纹图谱快速鉴定的AFLP操作程序,并对我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代表性材料进行了AFLP分析。近年来,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应用的分子标记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RFLP技术,另一类是以PCR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分子标记,包括有DAF、AP-PCR、RAPD、SSR、AFLP等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RFLP最先被应用到大豆遗传研究中(Apuya等1988)[1]。但是从建立品种指纹图谱来看,RFLP技术单个探针信息量少,鉴别效率不高[2]。RAPD技术以其快速简单的优点被用来鉴别大豆种质[3,4],但由于所采用引物Tm值较低,扩增结果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SSR标记在大豆种质研究中应用也较多[5,6],其多态性远远高于RFLP标记,但一次性检测的位点也有限。因此,发展一种既能高度揭示遗传变异多样性,又相对操作简单的分子标记,对于大豆指纹图谱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标记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由Zabeau和Vos(1993)发明的[7,8]。它基于对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片段末端连接上一个接头,经一个与接头和邻接酶切位点相匹配的引物进行PCR选择性扩增,而后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扩增产物。这种方法结合了RFLP可靠性和PCR高效性的优点,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大豆遗传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中[9,10,11]。但是该方法受专利保护,分析试剂盒十分昂贵,还需要同位素操作,用叶片提取DNA手续较多,也影响到分析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适用于大豆的优化操作程序。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豆种子提取DNA并用于AFLP分析的可能性,比较银染与同位素技术在检测效率上的相对效果,筛选适用于大豆的酶切和引物组合,完善大豆指纹分析的AFLP技术,为大豆材料真实性和纯度检验、种质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方法。1.2.1 DNA的提取关于大豆DNA的提取,前人多采用叶片提取的方法。McDonald等(1994)[12]对DNA提取法进行了改进,从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中提出质量较高的DNA。但是,作者在用该法提取大豆样品,尤其野生大豆时,由于色素及酚类、醌类等多糖类杂质较多,得到的DNA呈淡红、红色,十分粘稠,溶解困难,260/280比值较低,而且降解严重,这样会影响DNA样品的酶切效果。因此,本研究在McDonald等基础上作了改进,详见结果部分。大豆种子DNA提取方法的改进本研究在McDonald等(1994)[12]提取DNA方法的基础上,作了以下改进:栽培大豆取半粒或单粒种子,野生大豆可取1-2粒种子,以确保DNA样品的纯度取干种子,无须在液氮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