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和通识教养.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教育和通识教养

PAGE PAGE 2 傳統教育與通識教養 高明士 91.3.15 一、傳統教育的形態 私學、官學、帝王學 二、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 1.教育的官學化 特徵:教育行政制度的出現、教育目標的政治導向 秦漢以後的教育作用,演變為如下兩途: 學為官人   供朝廷之用 個性 希聖希賢   成聖成賢 2.吏才教育的實施 「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漢書》卷73<韋賢傳>)。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敦煌發現屬於中晚唐的兒童教材「雜抄」 (伯2721號)) 清順治九年(1652年),頒賜州縣學的臥碑序文:「朝廷建立學校,選用生員,……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 3.學官(教師)地位的卑降 歷代祭酒、博士官位比較表   朝代 學官 漢 晉 陳 唐 宋 明 清 國子祭酒 博士祭酒 秩六百石 第三品 第三品 中二千石 從三品 從四品 從四品 從四品 國子博士 第六品 正五品上 正八品 太學博士 六百石 第六品 第八品 六百石 正六品上 從八品 五經博士 第六品 六百石 從八品 從七品 4.通經教育的推行 漢以後的教育,由於實施儒術獨尊的關係,不論官私學,基本上是以通經教育為主。即連後來佛教輸入,其僧侶亦多精通儒家經典。其與先秦孔、孟學團教學或齊國稷下學宮教學相較,內容不免偏狹,後者的教學,是典型的「通識教育」。雖是如此,前者在通經之前,通常先讀《論語》、《孝經》,而儒家五經教材的內容,仍然不外是修、齊、治、平的理論,今日看來,依然還是「通識」教育的範疇。 ▲五經與九經 唐朝科舉明經試以兩經(指一大一小或兩中經),進士試以一小經,兩者皆須試以《孝經》、《論語》。這種分經法,在國子監的教學亦同。宋寧宗在朱熹死後,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於學官」。(《宋史》卷429道學.朱熹傳)元世祖至元二十四(1287)年,立國子學時,規定其教材為: 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元史》卷81〈選舉志〉) 仁宗皇慶二(1313)年,規定科舉第一場考經,是考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也就是《四書》,並以朱熹《章句集註》為據;此外,《詩經》亦以朱說為主,《周易》則以程、朱為主,並兼用古註疏(同前引《元史?選舉志》)。自此以後,程朱之學成為官方的基本教材,影響至明、清。 士子習讀這些教材,應當可養成通達宏觀。朱子云: 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極其至也。是必至於舉天地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然後為知之至;而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至是而無所不盡其道焉。(注云:此大學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2〈答吳晦叔〉) 朱子在此處先分辨古代小學、大學之教,進而強調致知在於「舉天地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都是一樣。這種工夫,朱子以為是「博學」,今日看來,正是「通識」教養。顧炎武〈生員論〉也說: 國家之所以設生員者何哉?蓋以收天下之才俊子弟,養之於庠序之中,使之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世之務,出為公卿大夫,與天子分猷共治者也。(《顧亭林詩文集》卷1〈生員論上〉) 此即以為國家教育學生,目的在於「成德達材」,「明先王之道,通當世之務」,今日看來也是通識教育的目標,雖然實際上仍以攻讀「場屋之文」者為多。 5.廟學制與聖賢教育的結合(參看附圖) 聖師制的建立與建立廟學制 三、傳統中國教育的困境 1.文學教育與藝能教育不能兼得 2.學為官人與學為聖賢的兩難狀態 3.教育與政治可否相輔相成? 四、傳統教育與通識教養 1.知識與生活教育的結合 師生學團生活 2.尊師的優良傳統 「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禮記.學記》) 「作之君,作之師。」(《尚書.泰誓》) ▲束脩 《管子.弟子職》 唐律〈鬥訟律〉:「毆傷見受業師,加凡人二等。」 配享廟庭:教育理想的具象化 清.龐鐘璐《文廟祀典考》〈奏摺(龐鐘璐奏)〉云: 學校崇祀孔子,附以先賢先儒,使天下之士,觀感興奮,肅然生其敬畏之心,油然動其效法之念,其典至鋸,其意甚深。 韓國李朝大儒李退溪(本名滉,1501~70)在〈迎鳳書院記〉云: 瞻祠宇,而想函丈麗澤相資,仞山莫虧,則高者可以入室而升堂,下者猶不失為吉人脩士。(收入《陶山全書》卷59〈記〉) 3.由通經而治天下 文武教養,出將入相。 禮律通儒,失禮入刑。 4.通儒教養的特殊校園設計——「廟學」與今日的各地「文化中心」傳統教育在文化方面的活動,可有如下幾點特色: A.教育活動並非專主知識教育,同時非常重視禮樂教育,這種禮樂教育,雖透過儀式來表現,但其主要目的在於見賢思齊,乃至於化民成俗,實際上是屬於建立社會倫理教育的重要文化活動。 B.教育活動除官方而外,民間也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民間主要指私人興學,宋代以後則以書院教育為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