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生平和思想.
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 他集中国上古文化之大成,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与学派体系。《论语》是经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论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 一、孔子生平业绩 ⑵为官参政与周游列国 ⑶创办私学与实践人文教育 ⑸创立儒家学说和学派 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 图1 孔子行教像 1、孔子的自我总结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晚年的孔子把他的人生历程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孔子的生平业迹 上述孔子人生历程主要是指孔子学问和思想成长的里程,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孔子其他方面生平事迹如下: 1、多能鄙事与好学乐道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他曾回忆青少年生活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所谓“鄙事”是指他青少年曾当过看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贫贱的生活并未熄灭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并声称:“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学”而已。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因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向师襄子学习演奏。他三十六岁到齐国学习《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读《易经》时,翻来覆去地读,竟然韦编三绝(注:编连竹简的皮绳子断了好几次)。 孔子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闻“道” 、明“道”、弘“道”。天道无所不在,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因此,人性即是天性。声称“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要安贫乐道,要求自己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意思是坚信道而又好学,还要不惜用生命来捍卫道的圣洁和保护道的完善。 五十岁的孔子自以为达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从政治国了。于是他应邀出任管理鲁国国都的“中都宰”,一年后升任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和管理治安保卫的“司寇” 等官职。但在推行改革、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却处处碰壁,劳而无功。 由于政治上失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施政主张。 图2 孔子访问列国往返示意图 孔子师徒历经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四处游说达十四年之久(497 — 484BC)。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在从卫国到陈国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长垣县境内)人包围,身处险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自勉。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经过郑国都城的时候,不幸与弟子走散,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孔子听后连说:“是啊,是啊!”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被人围困,粮草断绝数日,随行弟子也疲惫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绝。 虽然一路艰难备尝,但孔子的主张还是没有人接受,最后只好返回故乡。 晚年的孔子在鲁国主要潜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并完善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孔子离开人世,葬于曲阜城北。 图3 孔子墓 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办学的先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特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其中颜回等人以德行著称、子贡等人以言语见长、子路等人以政事显名。 ⑷整理文献 孔子的家乡鲁国素有崇文重教之风,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和礼乐制度,这些均为孔子授徒讲学和整理文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孔子对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工作,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孔子不仕(即不当官),退而修《诗》、《书》、《礼》、《乐》”。仅在对《诗》一书的整理工作中,孔子就搜集阅读古代三千多篇诗文,然后加以精选至305篇,成为流传至今的《诗经》。 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诗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等古代典籍进行整理,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儒家教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 。 作为儒家的 “儒”者,既出身于“士” ,又以教育和培养“士”为己任的完美君子。 “士”的素养和责任: 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