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文学作品审美分析
鲁迅文学作品审美分析 摘 要:鲁迅是中国“五四”时期最伟大、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属性,加上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一直灌有深刻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称号,而忽视了其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人文主义思想。笔者通过多年的研读以及资料查阅,深刻领会到鲁迅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审美特性,饱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本文就是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审美角度着手,力图给读者呈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 文学作品 审美分析 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家通过对作品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以及故事环境的描写等,寄托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态度与理想追求。但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是不一样的。例如赵树理的“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正面描述与歌颂,表达作者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而还有一些作家则是另辟蹊径,他们通过对现实的丑的揭露,对人性的批判,通过“审丑”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如鲁迅、李宝嘉、果戈理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言辞犀利,善于挖掘人性的“阴暗面”、社会的黑暗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审美分析。 一、鲁迅文学潜在的审美特性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黑暗,人民麻木,鲁迅先生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先生心怀民生,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可奈何却又不甘于现状,屡屡大声的“呐喊”,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徨”,在“傍徨”中探索前行。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被看做是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愚昧落后的代表,同时也是揭露愚昧最深刻,同封建专制做斗争最全面、最持久的一位作家。其小说《伤逝》《祝福》《故乡》等作品中就深刻批判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倾向也格外醒目。 《故乡》是先生较为喜欢的一篇文章。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上,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与饱满的故乡情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读者的脑海里。犹记得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多么真实、自然、温馨、惬意的乡村晚景! 从先生对儿时故乡的优美图景和幼时玩伴闰土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心中对家乡、对伙伴、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和怀念,无一处无不闪烁着对美的渴望。先生作品中的“美”正是通过对比,通过对亲眼所见到的故乡的“破败”与作者脑海中故乡的美好记忆的对比与反衬,来传递先生深沉的审美视野与理想。 鲁迅是思想者,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人事物的态度都是通过对其的冷峻剖析,通过内敛审美情感、隐蔽审美情趣而进行传递,表现出外冷内热的情感,而这正恰恰说明他深深热爱着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 二、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反向性分析 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创作于1918年至1922年间的《呐喊》,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通过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批判了旧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黑暗和腐朽。通过批判与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正如先生自己所表达的那样,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真正实现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表现作家的审美精神。 孔乙已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深受封建礼教及封建科举的荼毒,麻木、迂腐,通身透着文人的穷酸气,是个深受旧社会摧残的可笑、可恨又可怜的滑稽形象。但我们发现先生对孔乙己表现出更多的则是同情和怜悯,是对社会的批判,是对腐朽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践踏、蹂躏和摧残地强烈控诉,是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郑重维护、追求和肯定。 《傍徨》中的阿Q更是这一思想的强烈体现。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却对他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阿Q是一个由于黑暗社会造成的可怜者的形象。他是一个自欺欺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中的人。先生通过对这么一个人物的否定,另辟蹊径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先生作品的审美反向性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他不是按部就班的来进行审美塑造,而是通过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从反方向上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取向。 三、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 除此之外,先生作品的美,不侧重于其形式(画面的优美、语言的华美),而在乎其内容与思想。作者往往把对“美”的追求放在作品人们对社会对思想的认知层面。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对待读者乃至于对待自己,他都渴望人们对于他们的解读是基于对社会、事物的深度理解和探寻上,而并非表面的暂时的解困。而这才是真正对美满、幸福生活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10月自考13005软件工程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pdf VIP
- 英语四六级常见短语及词组固定搭配汇总.pdf VIP
- 2025年自考税收筹划真题答案.docx VIP
- 2024_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有解析】.pdf VIP
- 2025年中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自考树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分析.docx VIP
- 2025-2026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模拟试卷含详解.docx VIP
- (高清版)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pdf VIP
- 6SE70系列变频器讲解及Drive Monitor调试(内部员工培训).pp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