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人本哲学和后殖民主义解读.docVIP

《野草在歌唱》人本哲学和后殖民主义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草在歌唱》人本哲学和后殖民主义解读

《野草在歌唱》人本哲学和后殖民主义解读   摘 要: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被认为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描述了英国前殖民地罗得西亚的一位白人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展现女主人公玛丽痛苦与绝望的身心体验, 论证了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父权制社会文化及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对玛丽的精神心理所造成的严重伤害。批判了殖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人的迫害, 饱含深刻的人本哲学之思。其结局不仅饱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而且在后殖民的语境中被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哲学; 殖民社会;传统文化;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73-03   《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是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的成名作。小说于1950年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小说向西方读者第一次毫不掩饰地展示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描述了贫穷的白人移民艰难的求生历程。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是典型的悲剧女性,她在受尽父权制社会世俗的压迫的同时,又摆脱不了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种族歧视意识。她与黑人奴仆摩西虽然肤色不同,身份不同,但却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野草在歌唱》所展现的并非一曲委婉动听的悦耳之歌,它所真正倾诉的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共同吟唱的一曲悲歌。她不仅是一部简单反映种族矛盾与殖民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含义,饱含人本哲学之思。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剖析了玛丽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小说明显表示出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闪耀着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之光,但另一方面,一个作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他的生活经验和他对生活的总的观念,由于作者莱辛是个在南部非洲长大的英国白人,业已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又作用于她的写作,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像许多其他关注类似题材的白人作家一样,在字里行间有意无意地落下比较隐蔽却又不难于感知的殖民性的印记。   一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他把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生理的需要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它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在此基础上,人不断追求更高的需要,直至获得自我实现,即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不幸就始于她的生存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   玛丽出生于英国南非殖民地罗得西亚的一户英裔穷白人家庭,父亲是一个潦倒的铁路职员,酗酒度日;而母亲一生含辛茹苦,最后在憔悴中去世。父母整日因为经济拮据而争吵。她从寄宿学校毕业后,在城里给老板当秘书,总算自食其力,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世俗社会的力量如无形之网渐渐向她收紧:30岁、老处女、异样的目光、不无恶意的玩笑、难耐的孤寂感等等。她被迫走向婚姻。对于玛丽来说,结婚并非是追求真实情感的自由选择:一方面是为了摆脱社会既定传统与规范的无形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逃避内心日渐冷漠与封冻的情感。然而,贫困窘迫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命运的转机,她试图撤出婚姻生活、逃回独立的单身生活,但是,那“自由自在”的世界已经不属于她了。玛丽草草嫁给了一个一贫如洗的小农场主迪克?特纳,住进又小又矮的铁皮屋子,甚至没钱安装天花板,更养不起孩子。在贫困窘迫的现实生活打击下,玛丽为维护自尊不愿与周围的人交往,只好在抑郁中浑浑噩噩地打发时光,意志日渐消沉。她曾经弃家而去,进城求生,但公司里已容不下一个已婚妇女。她不得不在绝望中随迪克重回农场那墓穴般的破败小屋。后来,迪克身体垮了,玛丽又不得不独自应付受雇到农场上干活的土人。此时的玛丽,生理、安全和爱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她在孤独、痛苦甚至歇斯底里的绝望中越陷越深,对一切不闻不问。“整天闭着眼睛,麻木不仁地坐在沙发上,只觉得热气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口渴,想倒杯水喝,可是去倒杯水或是叫佣人给她拿杯水来,她都嫌太吃力。她老是想睡觉,可是从坐着的地方站起来,爬上床去睡觉,又得费很大的力气。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