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山一号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案研究
南山一号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案研究 摘 要:文章根据南山一号隧道冒顶的实际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了处理方案。通过实践,证明了处理方案的可靠性,为尽量避免类似冒顶事故总结了施工经验和教训,为类似软土隧道施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隧道;冒顶;原因分析;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U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148-02 1 工程概况 南山一号隧道起讫里程为K694+400~K694+670,全长270 m,为客运专线双线隧道,内轨顶面以上横截面面积为100 m2。进口为18 m帽檐斜切式洞门和12 m对称路堑式明洞,出口为18 m帽檐斜切式洞门和160 m单压式明洞,暗洞洞身为62 mV级围岩。隧道全部位于左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7 000 m、7 005 m,隧道内纵坡采用单面上坡,坡度为7‰。 隧址区为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呈狭长带状分布。围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全风化,砂土状,灰黄、浅灰白色,遇水极易软化。洞身段覆盖层最大厚度12 m,设计全部为V级围岩,受地表水下渗影响明显。 隧道施工采用新奥法原理,根据该隧道地质围岩情况,洞身段全部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施工,C30喷射砼、中空锚杆、层钢筋网、HW175型钢进行联合支护,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进迟、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方针进行。 2 冒顶情况 2011年5月5日,出口DK694+475处双侧壁导坑第一部(线路右侧)由于连续几天降雨,松散的围岩浸水软化,地表形成约49 m2的冒顶,坑深约4 m,洞内型钢支撑挤压变形严重,未伤及到人员。 3 冒顶原因分析 ①该段围岩为Ⅴ级,地质岩性为全风化花岗岩,已全部风化成砂土状,颗粒细小,结构松散,结合力主要依靠土粒之间的摩擦力,整体稳定性极差。 ②该段洞顶埋深浅,上部松散堆积层透水性强,洞身粉砂土支撑能力差。在开挖过程中洞外连续降雨,洞内渗滴水严重,造成围岩自稳时间缩短。甚至洞顶局部土体软化后已接近流态,通过型钢和长管棚的间隙直接流进隧道内,使洞顶覆盖土失去了支撑。 ③现场施工人员重视不足,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初喷封闭,造成围岩暴露时间过长等。 ④暗洞施工前,仅对边仰坡的设计位置进行了喷锚防护,未对整个洞顶松散土体进行全封闭,造成地表水下渗,增加了软弱土体的容重,导致洞身围岩失稳坍塌。 ⑤长管棚注浆压力过小,注浆量不足,水泥浆液未扩散半径未达到设计宽度,导致粉砂土软化后直接流进洞内。 ⑥雨季未能及时连续观测洞顶和洞内的沉降变形,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地表下沉和洞内支护的剧烈变动。 4 冒顶处理措施 由于该段围岩软弱,自稳性差,冒顶处渗水量大,为了减少对围岩的再次扰动,发生更大的坍塌,决定分三个阶段对冒顶段进行处理,一是对地表坑体和边仰坡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打设小导管注浆加固地表;二是暂不对变形的钢架进行更换,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加密、加固钢支撑,同时采用小导管对初支背后洞穴进行注浆加固;三是根据沉降观测结果,待围岩稳定后对变形钢支撑进行更换,进行下一步开挖。具体施工方案如下。 4.1 第一阶段地表加固措施 ①坑洞周边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坑洞,对四周截水沟范围内的地表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防止再次被雨水浸泡。 ②坑洞边坡修整后采用喷锚网防护。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每根长4 m,间距1.0×1.0 m,梅花形布置;坑洞坍塌面及坑洞底层喷射混凝土采用25 cm厚C20网喷混凝土,Φ8钢筋网网格尺寸为25×25 cm。 ③坑底竖向梅花形布置Φ50注浆小导管,每根长6 m,间距30 cm,距坑洞周边1.5 m内的导管向外夹角0~20°,小导管前部钻孔径10 mm的注浆孔,间距15 cm,梅花形布置,前端加工成锥形,尾部不钻孔长度不小于30 cm,作为止浆段,并按注浆小导管的工艺进行注浆。 ④距坑洞边1.5 m,间距2 m环形布置监控量测点,山体稳定前,每天观测并记录数据不少于2次。 ⑤洞顶加固完成后,采用粘土将坑体填筑至与地表平齐。 处理措施如图1所示。 4.2 第二阶段洞内加固措施 ①加密洞内监控量测点数量,洞内围岩稳定前,每天观测并记录数据不少于3次。 ②由于围岩属全风化,只要遇到水、风以及外界的扰动就会不停的出现坍塌,为了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控制坍塌,首先把钢拱架用混凝土喷射封闭,使塌方处与外界隔开。同时,对导坑第1部塌落土体表层进行喷射20 cm厚混凝土封闭,拱顶塌落口处进行喷射40 cm厚混凝土封闭,对左侧导坑第2部初期支护喷射20 cm厚混凝土封闭,加强支护,防止进一步坍塌。 ③暂不拆除已经架设好且变形的钢拱架,为提高钢拱架的支护强度,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