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耳病讲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耳病讲稿

耳 疖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外耳道疖或局限性外耳道炎。病史:多由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耳道进水致表皮软化,细菌感染(多为金葡菌感染),或脓耳之脓液浸渍,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症状:早期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听力可减退。可有周身不适、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检查:外耳道软骨部可见局限性红肿、隆起,触痛明显,牵引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红肿处变软,其顶部有化脓黄点,溃破后可有脓血流出。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耳屏前、下方可出现肿胀。疖肿位于外耳道后壁者,肿胀可使耳廓外突,耳廓后沟消失。[鉴别诊断]外耳道炎:中医称“耳疮”,是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分急、慢性两种。急性者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耳道流脓,或耳鸣耳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许流脓,听力稍减。急性脓耳有脓耳病史、耳深部疼痛及乳突部压痛,鼓膜穿孔,有多量粘性脓液流出。耳疖位于外耳道后壁,可引起耳后肿胀疼痛,但有耳廓牵拉痛,疖肿穿溃后溢出少量纯脓清稀,若未波及鼓膜,一般不会鼓膜穿孔。[辨证及治疗]一、内治法1、风热邪毒外侵主证:耳道灼热疼痛,张口、咀嚼、牵拉耳廓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可出现听力减退。检查可见外耳道局限性红肿,局部隆起,形如粟粒,大者可如椒目。成脓时顶部可见化脓黄点。疖肿破溃后,流出少许带血黄脓,症状随之减退。全身可伴发热、微恶风、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银翘散加减2、肝胆湿热上蒸主证:耳痛较剧,痛引腮脑,或有患耳听力减退,有堵塞感。耳前、耳后之臖核肿大压痛,周围皮肤肿胀,外耳道局部红肿,高突如半球状,顶部有黄色脓点。触痛明显,如耳痛三、五日后,疖肿软,则有成脓,若破溃则有稠厚之黄脓或脓血流出。疖肿破溃后,耳痛等症状随之减轻。全身可有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泄肝胆湿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脓已成者加皂角刺、穿山甲,或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二、外治法1、外敷 初起未成脓时局部可用4%硼酸乙醇或70%乙醇或2%酚甘油或抗生素软膏纱条外敷,促其消肿或成熟溃破;或用口服中药渣再煎取汁外敷或如意金黄散、三黄膏、紫金锭、九华膏调敷,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2、排脓 已成脓未溃者,需在耳道纵轴平行方向切开排脓或挑破排脓,将脓腔内脓栓排净,用75%乙醇纱布敷压切口;若脓性分泌物多,可行引流后再用75%乙醇纱条敷压切口。或可局部敷紫金锭或黄连膏、如意金黄散、九华膏等。3、换药 耳疖破溃、脓液排尽后,为防止外耳道狭窄变形及肉芽组织增生,可用大小适当的碘仿纱条填压外耳道,1~2日换1次,直至痊愈。4、针刺 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位5、其他疗法 耳疖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理疗以促使消肿止痛;用10%鱼石脂软膏纱条或2%~5%酚甘油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一次。[护理与预防]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2.避免污水入耳,若有污水入耳则应及时将水弄出。3.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疖肿成脓溃破,应清除脓液。睡眠时向患耳方向侧卧以利于脓液排出。4.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腥物、淡水产品、海鲜等,不宜用手揉搓、挤压,未成脓时不能用针挑,可以热敷以促其消散。[预后及转归]及时治疗和局部处理适当,本病可治愈,一般不留后遗症。但如局部处理不当,可形成外耳道狭窄变形。盯 耳盯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盯聍乃耳道之正常分泌物,多可自行排出,不发生堵塞和引起不适。若盯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盯聍凝结成团,阻塞耳道,致耳道不通,则成盯耳,即盯聍栓塞。症状:耵聍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可出现耳堵、耳胀、耳鸣、耳痛、听力减退、眩晕头痛等症状。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可大可小,质地不等,或松软如泥,或坚硬如石。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鉴别诊断]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质进入并停留在弯曲的外耳道内。临床上小而无刺激的异物,可长久停留于外耳道内,而无任何症状。如异物较大,可有阻塞感,耳内发胀和听力减退;异物压迫耳膜可致耳鸣、眩晕、疼痛;昆虫类入耳,在耳道爬行、搔动,使患者惊慌不安,耳痛耳痒,甚至耳膜被抓破穿孔,外耳道皮肤可有红肿、糜烂。通过耳镜局部检查可发现异物,应尽早取出。[基本用药及治疗]1.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2.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的,先滴5%碳酸氢钠,待软化后用吸引法或外耳道冲洗法清除。3.已有外耳道炎症者,应先控制炎症,可配合热敷、超短波及微波理疗,再以上法取出耵聍。[护理与预防]1.一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