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少”一词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docVIP

从“多少”一词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多少”一词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

从“多少”一词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   摘要:“多少”这个词是由“多”和“少”这对反义语素构成的多义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趣的过程,通过分析其意义和用法可以发现这个词的语法化历程,看到其语法功能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   关键词:语义;用法;语法化   关于“多少”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马叔骏的《谈“多少”》,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研究,很有实用价值。[1]张延成的《也谈“多少”》从汉语史的角度把“多少”作为一个个案来探讨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2]马真的《“稍微”和“多少”》是对程度副词“稍微”和“多少”的意义、用法进行比较研究。[3]陈昌来、占云芬的《“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从句法、语义、认知这三个角度分析“多少”这个词的词汇化和虚化的动因,同时对“多少”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多少”的考察,拟分析其意义及用法的差异和纠葛,探讨其词汇化和虚化的轨迹,并对现代汉语中“多少”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析。   一、古代汉语的“多少”   “多少”作为一个多义的复合词是历史的产物,其含义或为“多”与“少”反义对举、或偏在多、或偏在少、或表示不定量,或表问数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多”和“少”开始连用,多出现在对举语境,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义,多少也,谓之计数。”这是指数量。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少”的语义向抽象发展,如《文心雕龙?义证?卷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里的“多少”指“才学”,表示的是较抽象的事物。到了唐代,“多少”已向偏“多”发展,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宋元时代,表偏“多”就更加普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外,“多少”作副词的用法比唐代明显增多,偏义复词“多少”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张协状元》:“你抵候状元来,教相公亲递丝鞭多少好。”明清时代“多少”有表偏“少”的,如《金瓶梅词话》:“才相伴了多少时,那人儿便就要抛离了去。”还有表“或多或少”的,如《喻世明言》:“因此近侍官员,虽闻他恃才高傲,却也多少敬慕他的。”   由此可以总结出“多少”的语义演变轨迹,即:从春秋战国时期表数量、数目,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表偏“多”、偏“少”,语义开始向抽象发展,到隋唐时期向偏“多”发展,抽象到有询问数量之义,到宋元时期表偏“多”的继续巩固,发展到有表感叹、表“不定的数量”之义,语义更虚化,到明清时期有表偏“少”之义,又有从宋元时期表“不定的数量”发展出的表“或多或少”之义。   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多少”的分析,看到了这个词语法化的历程,反映了“多少”由表示数目的多少进而虚化到表程度的高低,由表具体虚化到表抽象,由两个形容词性分立的联合短语到融合为凝固的词。它的虚化是在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旧义并不消失。   二、现代汉语的“多少”   而现代汉语里“多少”的意义和用法又是怎样的?我们看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多少”的解释有如下几种意思:1.名词,指数量的大小,如:多少不等,长短不齐。2.副词,a.或多或少,如: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b.稍微,如: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3.代词,a.问数量,如:这个村子有多少人家?b.表不定的数量,如:有多少人,准备多少工具。可见古代汉语中“多少”的各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在现代汉语里,“多少”的词性有名词、代词、副词三种,在表示多少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1表偏“多”。如王蒙《布礼》:“他们那样热情,那样富有献身精神,那样相信革命的号令,他们本来可以做多少事情!”这里的“多少”用在感叹句里表示“很多”,其程度较高。莫言《四十一炮》:“因为这些猪头,母亲和父亲不知吵闹过多少次,后来还为此大打出手。”刘震云《一地鸡毛》:“幼儿园阿姨背地里不知嘲笑咱多少回了,肯定说咱们扣门、寒酸!”这两句话都是“不知”与“多少”的连用,这种用法更能加强语气,起到强调“极多”的作用。   2表偏“少”。经常用于否定句。如:王蒙《布礼》:“除了上衣口袋里有一支破钢笔和一个小本子以外,他的样子并不比沿街行乞或者爬在垃圾堆上拾煤核的孩子们强多少。”“如果是让我负责批判宋明同志,我也决不会手软,事情也不见得比现在好多少……”以及莫言《酒神》:“朋友中有喝得半醉者,便高唱;革命歌曲,东一句西一句,驴唇马嘴,南腔北调,声音比屋上的猫叫好听不了多少。”这三个例子里的“多少”是作补语,表示否定。   3表或多或少。在句中常作状语。如:莫言《四十一炮》:“去年忙活了一年,多少挣了几个,欠嫂子的钱,无论如何也要还了。”莫言《牛》:“我们多少还睡了一点觉,可它却一点觉都不能睡。”莫言《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