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形成课件
第二章 犯罪心理形成与犯 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主张:“生理是犯罪心理的基础”,一个人犯罪是由于体型、体质和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这一学派是以龙勃罗梭的人类学理论为先导。
“天生犯罪人”
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也属于偶然
20世纪后,形成了犯罪生物学派(biological school in criminology)
现代生物学派的原因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型说
全称:体格类型犯罪学派
以人的生理结构作为人的犯罪心理发生的基础,又被称为新龙勃罗梭主义学派或犯罪人类学派
德国精神病学家 克雷奇默尔 Kretschmer
A 瘦长型(虚弱型)
B 斗士型(健壮型)
C 矮胖型(肥胖型)
他认为早老性痴呆型犯罪的倾向最大,感性需要旺盛,意志不坚定,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受物欲影响而犯罪。(盗窃、诈骗、暴力犯罪)
A、B属于 早老性痴呆型
C属于性格急躁型
性格急躁型大多是偶发犯,暴力犯罪为多,欺诈其次,易悔恨犯罪,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胡顿(Hooton),认为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缺陷,且大多来自遗传。
谢尔顿(Sheldon),少年犯中,中胚叶型多余内胚叶型,外胚叶型很少。
(二)遗传说
遗传说认为,一个人犯罪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故又称作犯罪遗传决定论学派。
1.双生子说(twin theory)
德国精神病学家朗格(lange)于1929年首先进行了双生子研究。
他获得30对双生子资料,其中13对是同卵,17对是异卵。
前者犯罪一致率76.92%,后者仅为11.6%
2.染色体异常说
XYY和XXY
1960s,有人发现暴力行为与XYY性染色体有关。
一般认为,XYY型人,特点是身体高大,攻击性强,易冲动,不能自制,初犯时间早。这种人的犯罪比例是一般人的6倍。
XXY型的人,智力低劣,易受暗示,顺从被动,犯罪的比例约为一般人的4倍。
(三)内分泌失调说
(四)物质代谢异常说
二、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说
病态人格:由于人格显著偏离常态,因而使自己感到烦恼,也引起社会麻烦。
主要特征;在感情、意志、欲求等方面表现异于常人而显著偏畸。
(二)低能说
美国学者 Goddard提出
1912年他用智力测验对新泽西州的少年院的少年进行测量,发现其中28~89%是低能者。
三、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古典精神分析学的观点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自我有意识的部分也有无意识的部分
超我:自我典范和良心
无意识罪恶感
“一个人虽然已经把恶念压抑到潜意识之内,自以为不再有这些恶念而深感欣慰,但是,他虽然看不出这个罪恶的基础,却仍不免有罪恶之感。”
“无意识罪恶感的增长会使人们成为罪犯……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构,而是它的动机。”
无意识罪恶感
幼年期做过违禁之事:偷盗、欺骗、纵火
这类罪犯可称为——罪恶感所致的犯罪分子
(二)新精神分析学的观点
情绪障碍犯罪说
少年正常的欲求、欲望和冲突的现实受到妨碍时,就会产生长期的、深刻的情绪不正常问题,这就是情绪障碍。
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安全感(安全欲求)
新的社会经验及冒险行为(对新经验的欲求)
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和自由的欲求)
占有财产的欲求
四、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一)犯罪模仿论
塔尔德
(二) 不同接触论
萨瑟兰(Edwin Hardin Sutherland,1883~1950)
主要观点
1.犯罪行为是习得的
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过程习得的
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团体内习得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观察学习
家庭
副文化群的影响
符号示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baltur燃烧器TBG210P17690030中文使用维护手册.pdf VIP
- 审核员现场见证评价表参考实用文档.doc VIP
- 2023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之军队文职公共科目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x VIP
- ai心理健康创业计划书.docx VIP
- 国开作业管理学基础-管理实训:第二章 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评论参考(含答案)025.docx VIP
- 医学综合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通用工器具安全管理规范.docx VIP
- 2025届高考作文技巧之列提纲优化结构课件(共46张PPT).pptx VIP
- 光学装配与调校技术课件.pptx VIP
- 医学综合知识试题库+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