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桑植民歌文化传承发展及其时代价值.docVIP

浅析桑植民歌文化传承发展及其时代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桑植民歌文化传承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浅析桑植民歌文化传承发展及其时代价值   【摘要】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蕴涵了桑植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了古往今来桑植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以歌代语,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闲适生产、生活景象,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研究桑植民歌发展的现状及其赋予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对当地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此,文章围绕着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桑植民歌文化的影响,分析出桑植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现状,以及她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桑植民歌;传承;发展现状;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6-02   一、引言   桑植隶属于张家界市,位于湘西边陲,系武陵山脉腹地,与黔东、渝东、鄂西相连,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92.6%,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桑植民歌产生于桑植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早期的民族迁徙,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交融,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造就了桑植民歌文化拥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衬腔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众多音乐家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甜甜的山歌》、《心头爱》等作品也都脍炙人口,传唱一时。   桑植民歌以其独特的曲调风格,丰富的唱词、唱腔,以及淳朴真挚的演唱形式,被桑植的本土歌手传唱到了全国,跨出国门漂洋过海到了英国皇家剧院,甚至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桑植民歌还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基等的高度赞扬。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名列其中。由于桑植民歌历史悠久,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民歌之乡”“金色的旋律”。   二、桑植民歌的文化背景   桑植民歌是几百年来桑植人民于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劳动的产物,是祖辈们世世代代在劳动生活中通过口头相传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质朴、粗放、风趣、诙谐的艺术风格,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桑植民歌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有曲调高亢激昂、开朗明快的山歌,有婉转动听,悠扬悦耳的小调,有唱词精炼,曲调欢快活泼的花灯,又有低沉哀怨的曲艺,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还有体现时代特征,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革命歌曲。   桑植民歌之所以独特诙谐,绚丽多姿,是与孕育它的地理环境、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影响分不开的。主要从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桑植民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人文因素   桑植文化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据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桑植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连为一体,密不可分。桑植民歌文化又是桑植700多年来白族人民迁徙、扎根、生存下去的文化变迁史。七百多年前,白族人民由云南大理历经磨难辗转来到湘西桑植繁衍生息,在继承了云南大理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湘西桑植的本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桑植花灯,创造出“仗鼓舞”,使之与苗族的“猴儿鼓”,土家族的“摆手舞”,形成了桑植民族歌舞中永不凋谢的三朵鲜花。   (二)自然因素   环境对音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天然土壤。桑植上古史籍称西南夷,居住着28个少数民族,与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接壤,植崇山峻岭,草木葱茏,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山高林密,最有名的是面积达40万亩的八大公山,生长着原生态森林,还有亚洲第一大溶洞――九天洞,天然的屏障使得桑植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的状态,这些地理环境都为桑植民歌创造了天然的文化土壤。桑植的澧水,是桑植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澧水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水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澧水号子。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成为山歌的经典。   桑植民歌文化的形成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桑植自古以来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随着“五四”新文化的传播,以“贺龙”为代表的桑植人民积极的投身革命。桑植民歌很快增添革命新内容。诞生了《工农兵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