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书事(上)――笑谈之十三
读书事(上)――笑谈之十三 北京胡同里的“小宅门”(中等人家,与大宅门相应,戏称之为小宅门)也多为两扇对开。门上大多写有门联,见得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那时门第、传承,同“诗书”大有关系。 “革命”了,就不同了。尽管最初宣传与策划革命的都是知识阶级,但真要 “暴动”,冲在前面的倒多是斗大字不识一担的 “革命先锋”――亦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读过几天书,就喜欢研究、分析,不免引经据典,瞻前顾后,对“革命”策划者的理论、方针、 计划、措施评头品足,用起来不那么顺手,这在策划者看来就成了“革命”的“障碍”。 所以,革命的策划者大多贬抑知识阶层而抬高无知识阶层。即如《水浒》中的宋公明,最看重的还是那个持两柄板斧、不惜性命、唯哥哥之命是从的“铁牛”。于是,策划者便有了“书读得越多越蠢”、“马列主义读多了也会出修正主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一类高论流传。如果一定要读书,那就只读策划者的书。别的书呢?若与策划者的理论不合榫,大概就属于读得越多越蠢之列了。 不过,在“史无前例”之前,还没有走到极端,不听话的知识人是在不断整肃了,但各种书籍,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古今中外,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大多还是可以借阅的。有些书对学生不出借,但对教师是出借的;有些书对一般人不出借,但对一定级别的干部是出借的。所以然者何?说不清,就那样规定,毫不通融。 譬如,《金瓶梅》,在“我大清”时就列为禁书。民国时,虽不说禁,但仍躲躲闪闪。郑振铎编《世界文库》,收入《金瓶梅词话》,文中每夹有若干行“框框”,一字一框,以示此处共删多少字。到了“新中国”,据闻,反倒是“伟大领袖”说: “《金瓶梅》不可不读”,并在高层会议上向党的各大区第一书记推荐。大概因为毛泽东有了“不可不读”的纶音,人民文学出版社便印了线装足本《金瓶梅》若干部,规定部级以上干部可以购买一部,也就是仅限于“高层”,专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据说经审批也是可以买的,但印数有限,供不应求。此事颇为费解,是因为部级以上干部不怕腐蚀,还是部级以上有此需要?说不清。反正《金瓶梅》虽然有限度地开放,但那是高层,我们这些“低层”,尽管读的文学专业,要想借阅,根本没门儿。 到了60年代初,因为中苏论战,印了一些包括赫鲁晓夫、铁托、卡德尔、热德拉斯等“修正主义”的言论与著作;为了批判“修正主义”文艺,又印了爱伦堡回忆录《人、岁月、生活》,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小说,再加《第四十一》、《士兵颂歌》、《雁南飞》等一批电影;此外,还有表现所谓 “垮掉的一代”的英美小说《向上爬》、《在路上》、《麦田守望者》,70年代又放映代表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电影《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等等。当然,这些书也都是“内部发行”,要讲级别。电影也都是“内部放映”。不够 “内部”的,仍无缘一睹。 到了1966年,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要和旧世界作“最彻底的决裂”,不但摧毁着学校,摧毁着教师,也摧毁着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和文化。不要说那些“内部发行”的“反动书籍”,就是原先公开发行的作品,也几乎一揽子定为“封资修”,锁在书库不准借阅,图书馆也就关起门来闹“革命”了。当然,“革命”的策划者们还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的。我的一位老师那时在北京图书馆任职,“伟大领袖”要看什么书,都由他负责配齐。后来听他说到那些书名,大抵都是市面上要“砸烂”、被抄没的货色,而京城一些学者的私家收藏,据后来披露,被抄后,许多也落入了指导“大革命”的“小组”顾问或成员私囊。不属高层也无缘“内部”的人,“合法”的阅读物,只剩下“红宝书”外加“马列”和一个鲁迅一本《红楼梦》了。若不识时务,难免尴尬。 在去苏州的火车上我曾遭遇一次尴尬。因为有一两个小时车程,随手带了本《呼啸山庄》在路上解闷儿。艾米莉?勃朗特的这部小说是公认的“世界名著”。不想一位身穿军装的青年直向我走来,问我在看什么书。那时,到处是“警惕的眼睛”在巡视着不符合“红彤彤新世界”规范的行为。我不发一言把书交给他,听候处置。这位小战士大约从未接触过这类书籍,拿在手里翻来翻去,不知如何是好。从封面上看,画着一个穿带裙撑裙子的外国女人,自然是“资本主义”的,但看内容简介,却又分明写着,反映了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之类的话语,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当时,反映阶级斗争的书当然不好归于“四旧”。于是,“当兵的”只好“劝诫”道:“虽然这书反映了阶级斗争,可是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些画,还以为你这人觉悟太低呢,收起来吧。”看来这位是温和派,没有横加没收,还讲点道理。在“工农兵”领导一切的时代,我当然不好争论,只能听命。 工宣队(全称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后,我又听说了另一次“尴尬”。上海工宣队进驻大学之后第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全校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