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宁传统花灯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兴宁传统花灯传承与发展

浅谈兴宁传统花灯传承与发展   摘 要:岭南上下五千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岭南花灯遍布神州大地,而粤东宝地兴宁客家地区制作的民间传统花灯,更添中华花灯文化的神奇色彩。   关键词:花灯;传承发展;特点   兴宁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的客家先民是来自中原黄河流域汉民族的一支民系,既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正统文化,又产生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随客家先民一道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花灯,是客家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折射着独特的花灯文化内涵。灿烂的中原文化在这里生根开花,从源流上看,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具有深厚的悠久历史。绵延连续传承,从未停流和断绝。从文化内涵上看,它传承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在兴宁地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充分体现了兴宁客家地区民间民俗的本土文化元素。本文通过笔者在兴宁各镇、街道办田野调查,在多方面阅读学术文章,查阅《祝枝山手写明正德兴宁县志稿本》等地方文献,参加广东省和全国花灯文化节的基础上,浅谈兴宁传统花灯的文化价值和花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1 兴宁的人文历史   在岭南蜿蜒的莲花山脉中坐落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宁。兴宁市地处粤东北的东江、韩江上游,与梅州、丰顺、五华、平远、龙川及江西省寻乌县接壤,是黄河流域渐次南迁的客家居民。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但在兴宁市叶南麻岭出土的本地陶器据考古论断是商代文物,盛产于江西吉安鄱阳湖一带的陶器,在兴宁叶南麻岭出土的本地陶器也为商代产品,那么,在商时期,兴宁与江西一带已有了文化和经济交流。   1959年在兴宁水口镇发现新石器时期文物,1982年在永和镇挖掘了一批石器时期文物和用火遗址。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镇大村奏皇坪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战国编钟(六枚)。这些出土的文物和遗址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兴宁已有古人类或本地土著人生存,在农耕时代,已有较为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   兴宁于1994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人口113万。正如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笔下所描绘:“天作高山,宁昌是环,划然中开,沃野夷原”。清代举人卫稀骏从家乡陕西韩城到兴宁任县令,写下了脍炙入口的诗句:“潇洒兴宁县,天南独一隅”。时任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到兴宁考察后欣然提笔:粤东宝地。明正德十年1515年祝枝山授兴宁知县,任职六年,有政绩,留下许多诗文墨迹,并亲自手写“祝枝山手写明正德兴宁县志稿本”。兴宁还拥有粤东地区最大的盆地,宁江河自北向南贯穿而过,滋润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山美、水美,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在青山绿水、田园竹林中,好一幅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好一个休闲的世外桃源。据记载:兴宁的地形是个“金龟形”,传说是主兴宁平安,出文人的地方。时人作诗云:铁网挂城头,金龟水上游,任你天下乱,兴宁不用愁。自古便有“无兴不成市,兴宁小南京”之称。千百年来,兴宁客家先民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在客家地区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炉,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传承了本土文化的客家精神,孕育了众多的客家代表人物。   据《广州日报》报道:一个面积只有2100平方公里的粤东县级市兴宁市,近80年来涌现出了包括原广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原东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如心等45位大学校长,被誉为我国“大学校长”摇篮。最近,兴宁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市。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0多人,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200多人,国共两党将军113位,享誉海内外的兴宁籍画家100多位。还有“足球之乡”美誉。曾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蔡锦标、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伍文彬、吴伟英等多名国脚和体操世界冠军李莉等。一代又一代的兴宁客家人,发扬团结、图强、崇文、务实的精神,足可印证兴宁文风鼎盛、人杰地灵,不断诠释着文化之乡的内涵。   2 兴宁传统花灯的源流   花灯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起源于东汉,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难怪诗人有:“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闹到天明”之咏。花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兴宁客家地区的传统花灯与我国元宵花灯一脉相承。兴宁花灯是花灯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兴宁是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兴宁于2012年12月6日被中国民协命名为“全国花灯之乡”。兴宁传统花灯,是在我国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据笔者到各镇、街道办田野调查,经制作花灯的老艺人口述兴宁花灯的历史有600多年。据《兴宁县志》记载自明代起,本县即有在元宵节赏灯的习俗。   据考证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现在流传于兴宁的花灯形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