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观念在汉代成熟与定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忠君观念在汉代成熟与定型

忠君观念在汉代成熟与定型   摘 要:忠君观念是先秦时期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对社会及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汉代以后“君为臣纲”的说教偏离了孔子忠君思想的精神。因此,本文考察了秦汉以来主要思想家陆贾、贾谊、刘向、董仲舒、马融等的忠君学说,分析汉代儒生与先秦原始儒家的差异,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忠君观念是在汉代成熟并定型的,将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汉代;儒家;忠君思想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力剧增,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也采取过一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措施。无休止的劳役和异常残酷的刑法,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陈涉振臂一呼,山东豪杰并起,秦遂亡。   汉朝初立,承袭秦朝的典章制度,但废除了秦朝的严刑酷法,高祖刘邦“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1}可见汉朝统治者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杂用王霸学说,又采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发展经济。唯汉初恢复分封制,致使日后有诸侯王割据、反叛之虞。汉武帝时,凭借“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础,连年用兵征讨匈奴,消除了中国西北长期的威胁;汉武帝又相继对南粤、西南和朝鲜用兵,扩张疆土。为了适应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渐成为约束社会民众的价值尺度,而作为儒家道德体系中的忠君观念逐渐被强化,成为封建帝国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三纲五常”之一。   一   西汉时期,尽管统治者接受了儒家学说,但统治者历来都是王道、霸道两手交替使用,仁政、刑罚各取所需,特别是在汉宣帝之前,受战国以来世风的影响,儒家思想并未取得“独尊”的地位。汉高祖时,虽起用叔孙通制礼仪,但忙于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天下“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2}汉武帝早年也是多重用崇尚法家的能臣干吏,张汤、郅都、主父偃、赵禹等虽被司马迁视为酷吏,但其执法如山,不避权贵,且多有谋略,因而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即使是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功于国家。   由此可见,西汉也还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时期,如晁错学“申商刑名”法家之术。司马迁“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1}。主父偃更是“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2}。特别是以后儒的观点来看,陆贾、贾谊、刘向等均非纯儒。所以说,尽管汉武帝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家地位的巩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适应的历史条件,儒家思想也要根据现实的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忠君观念而言,先秦诸家学派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也是处于一个整合的阶段。   为了避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他在提出为政必须要有儒家的仁义之心和道家的无为之术。陆贾《新语?道基》中说:“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准绳。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又在《新语?无为》又说:“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由此可以看出汉朝初建时基本国策乃以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黄老的无为之术,“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于是赏善罚恶而润色之,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新语?至德》),从而达到“至德”之治。所以,陆贾强调“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新语?资质》),“君臣以义序”,“君以仁治,臣以义平”,“君臣以义制忠”(《新语?道基》),君臣之间依靠“义”来维系,不取法家的绝对效忠。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③。可见贾谊虽是博学的儒生,但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实际的治国才能。贾谊的文章,后人集为《新书》58篇,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颇有见地。   贾谊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在《新书?大政上》中强调“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