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如何变清雍正养廉措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浑水如何变清雍正养廉措施

浑水如何变清雍正养廉措施   康熙六十一年八月,陕西巡抚噶什图奏请用通省火耗弥补亏空,孰料折子上去后,康熙立刻下谕痛批:“火耗关系重大,断不可行。自古以来,惟禁止火耗而已,不可开……加派之名,朕岂受乎?”“民间火耗只可议减,岂可加增?朕在位六十一年,从未加征民间火耗,尔等胆大昏愦,理应斩之!”看到这里,读者或许要问,究竟什么是火耗,康熙又为何对这个折子火冒三丈呢?   康熙晚年的无奈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标准化银圆,地方官府需将百姓交纳的零碎银两重铸为银锭才能上交,而熔铸过程中,原银两会有些许损耗。因此,地方官在百姓缴纳田赋时往往要求加收这部分损失,即所谓“火耗”。此外,官府征收“漕粮”时,也会因粮食晾晒、簸扬及长途运输而有所损耗――所有这些损耗(或说成本),官府不愿承担而将之转移给老百姓,即所谓“耗羡”。“耗”者,损耗;“羡”者,多余也。   通常来说,碎银熔铸的损耗其实并不大,每两至多也不过一至二分,即百分之一至二;粮食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成本或许会大一些。但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膨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之后的所谓“耗羡”,都已不是原始字面上的意思而发展成正税之外的附加税,不容小视。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收入并不上交朝廷而归地方官府掌管,朝廷虽明知如此,却从未公开承认过。   不承认并不代表不存在。康熙年后,征收火耗一如明代,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河南、山东等省的火耗率甚至达到正赋的八成左右。这些私征、私派、私用的所谓“耗羡”,不但加重了百姓负担,而且被地方官吏们视为约定俗成的“半合法”收入。如此,法外之税,又无监管,官吏们自然是上下其手,腐败丛生。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几个英主之一,对于这等乱象,他如何会看不明白呢?为何不加制止呢?究竟是因为年老力衰还是有意宽仁?是无力制止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情况看来并不简单。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在给河南巡抚鹿佑的谕旨中,康熙说,所谓廉吏,也不是一文不取;若真的一文不取,那他的日常生活及家人胥役,又何以为生?如果州县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那就是好官。若一概纠摘,岂不是参不胜参?同年十一月,康熙又说,凡事不可深究者太多,州县一分火耗,也是法所不应取。但仅以此法一概绳人,则人皆获罪,无所措手足矣!   由此看来,康熙不但对火耗心知肚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予以容忍。不仅是耗羡,康熙对地方官员收取节礼、规礼也同样采取姑息态度。康熙曾对官员直白地说:“外边汉官有一定规礼。朕管不得。”   当然,凡事得有个度,“只取一分,便是好官”。可惜的是,这只是康熙的一厢情愿,贪官欲壑难填,他们取的远不止一分而最高达八钱,两者相差有八十倍之多!   康熙之所以容忍这些“法外之物”,原因有三:一是官员低薪制,二是各级官府普遍缺乏办公费,三是地方亏空太大。说到官员薪俸问题,监察御史赵禧早在康熙八年就有过一段议论,他说,总督每年支俸一百五十五两,巡抚一百三十两,知州八十两,知县四十五两。若以知县论,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督抚则必取之下属。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   养家活口之外,地方官员还得聘请幕友、书吏、仆役、家丁等,否则办公、顾问、保卫、勤杂等事务无人承担,这些编制外支出,全部由官员自掏腰包,朝廷是一分钱都不管的。除此外,过境官员的送往迎来、交际应酬,逢年过节还得打点孝敬各级上司,各种费用加起来,根本不是这点低微的俸禄所能应付的。   地方官员的困境还不仅于此。“三藩之乱”后,军需浩繁,朝廷加大了对地方的起运比例,甚至还会挪移正项钱粮,以致亏空日积月累,越积越大。   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不复杂――请中央拨款。但话说回来,地方上的亏空说白了就是欠中央的钱;若要给官员加薪、弥补地方办公经费,中央拿不出钱只能加税,而加税势必增加百姓负担,康熙又不愿承担这个骂名,正如他自己说的,“加派之名,朕岂受乎?”他宁可睁一眼闭一眼,实行得过且过的“鸵鸟政策”。   公开不能搞,查办又不行,康熙最后只能祭出儒家的道德大旗,寄望官员们本着天地良心,看在多年熟读诗书的份上,“只取一分,便是好官”。但如某句名言说的,“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道德反腐不奏效,他的这一烂摊子也只能留给雍正去解决了。   雍正的财政改革   对于康熙末年的巨额亏空及耗羡的滥征滥派,自诩比康熙老爷子还要洞察世情的雍正,自然心里跟明镜似的。即位之始,雍正即把清查亏空当成上任后的首要大事,赔补、革职、抄家,各种铁腕手段,一时闹得官员们怨声载道,几至“官不聊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方上的亏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其间,上任、下任交代不清,日积月累,很多其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