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熊景明香港价值在于它学术自由
熊景明香港价值在于它学术自由 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下称“中心”)前任主任助理熊景明女士的访谈,约在了北京三里屯Village 的皇后餐厅。在北京的香港餐厅见香港来客了无新意,不料皇后餐厅正是熊景明的女儿前年举行婚宴的地方。留美归来、现居北京的女儿无车无房,但那场婚宴坐满内地的知名学者,他们曾受熊景明之邀去“中心”访学,在各自的学术生涯中留下过一段自由、开放的难忘时光,也因此成为熊景明的好友。 “中心”前身是研究中国大陆的西方学者1963 年在香港成立的“大学服务中心”,它服务于从海外来港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据1980 年代初的统计,约有200 余部关于中国大陆的研究著作,是在这里完成的。 1988 年,“中心”被香港中文大学(下文有时简称“中大”)接管,熊景明自此开始正式主持这里的工作,继往开来,秉承中心传统,推动它为中国研究者提供无偿服务。“中心”无与伦比的馆藏优势,吸引着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研究领域的学者。这里的图书馆拥有1950 年代初迄今的大陆省级及全国性报刊,以及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出版的报刊的印刷版及电子版,还有完整的全国、省、市级综合及专业类年鉴、统计资料,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以及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中、英文中国研究专著更是超过10 万册。 在“中心”成立40 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事中国研究的著名学者用各种语言赞美了“中心”之于他们的功德。为数众多的大陆学者也受惠于“中心”,学者金雁看了熊景明与作家徐晓新近主编的悼念文集《史家高华》后感慨,原来那么多同行都是在“中心”结识高华的。 几乎所有访问学者回顾“中心”的文章中,也都会回忆起熊景明的专业精神与热忱。20 余年来,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硕士出身的熊景明一直将主要精力贡献给了“中心”,在从事学术组织与管理之余,参与国际社会对大陆的扶贫项目,撰写农村社会研究文章。2007 年夏退休后,熊景明依然参与香港乐施会的工作,并和旅美作家林达合作,主持“中心”的“民间历史”项目,专事收集纪录片和未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等;还参与中大亚太所的内地干部培训计划。她说自己“一不小心,掉进一个伟大的陷阱”。当然,如今她最开心的角色是外婆。 与熊景明谈起她主持“中心”的20 年岁月,以及她足以“一窥二十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初云南省城生活”的自传随笔《家在云之南:忆双亲,记往事》,她仍然为“中心”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自豪,“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就是你接触的人。我非常幸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很多优秀的人,和其中一些特别有缘份,变成好朋友,他们有一种舒服、温馨的友谊,令彼此温暖”,“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如果让我重新挑,我还是挑这一份。” 研究中国的人,都是因为喜爱中国而研究它 问:“中心”前身和它后来的“主人” 香港中文大学都成立于1963 年。其实,在“美国学术团体协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fLearned Societies)1970 年代接管“中心”之前,美国福特基金会已开始资助和利用台湾“中研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以之“作为美国学者来台从事研究的学术基地”。1960 年代到1970 年代的“中心”与“中研院”近史所共享着美国“冷战”时期学术输出、交流的大背景,但当时香港之于美国乃至西方中国研究界的作用,与台湾是不是还不完全一样? 熊景明:有很大的不一样,美国有它的对华政策,也有对台政策。在香港,这个学术机构叫“大学服务中心”,它完全是自下而上的。纽约大学教授Jerome Cohen(现中文名为“孔杰荣”,直译为“杰罗姆?柯恩”)是“中心”第一任主任,他在回忆“中心”时谈到,当年有一些学者在美国成立了一个俄国研究中心。美国各个大学各自为政,国家不能够控制其研究方向。只不过,鼓励中国研究的时候,奖学金的拨款可能有一些。 1960 年代初俄国研究中心成立后,Jerome Cohen 等学者觉得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跨学院、跨地域的中国研究的中心。这个中心设在哪里?想来想去,东海岸不对,西海岸也不对,于是有人提出来,不如设在香港。就这样,他们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这些学者也就30 来岁,或者更年轻,他们研究中国有很多人是出于巧合,没有多少长远的考虑,或者影响中美关系这样的宏大目标。 “大学服务中心”1988 年被中文大学接管过来,我来负责“中心”的工作以后,将中心档案保存的和学者的所有通信拿来看。因为“中心”原来的主任的英文非常好,文字好,有幽默感,很会写,我想向他偷师。看过这些信件我才知道,“中心”最艰难的就是年复一年地找钱,通信很多都是讲怎么找钱,怎么求爷爷告奶奶地跟基金会要钱。后来,很多人说“中心”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有关系,要是真得到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