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App涉藏对外传播新尝试
App涉藏对外传播新尝试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各种移动应用程序(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西藏这个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题材来说,利用App随时随地的特点,开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媒体产品,不仅能打开涉藏对外传播的思路,也能有效拓展传统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内容以外的全新平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周报社在2013年策划制作了Faces of Tibet(图?忆西藏)App,为2014年西藏民主改革55周年献礼。该产品是全球首款集独家藏地黑白图片与影像记录者口述历史视频采访于一体的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应用,旨在还原1959年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风貌,为研究西藏历史的外国学者、对西藏社会发展感兴趣的外国读者和游客,带来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产品于2013年11月11日登陆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为iPad和iPhone用户提供免费下载;12月发布了优化更新版。截至2014年1月初,共有来自五大洲65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进行了下载,全球下载量突破了3000份;其中,法国、瑞士、印度、美国和泰国是除中国大陆地区以外下载最多的国家。 盘活历史资源 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依然适用于新媒体时代。北京周报社在涉藏报道方面最大的内容优势就是资深摄影记者陈宗烈拍摄的独家藏地图片。 现年82岁高龄的陈先生从1956年起在西藏工作长达25年,奔走于城镇、农村和牧区,用手中的镜头平实地记录了西藏这一段最为动荡的历史时期:平叛、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以及此后西藏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巨变。其发表的西藏题材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摄影奖项。1981年,陈先生调入北京周报社工作直至1994年退休。在1978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连续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将陈先生的个人摄影作品制作成新媒体产品,服务于国家的涉藏对外传播,对于产品项目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征得陈先生本人对照片使用权的同意后,项目组开始对新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进行调研。 在传统传播领域,我国主流媒体的涉藏报道,无论是报章、杂志、书籍还是音像制品,英文内容少,导致我国在涉藏国际舆论战中丧失话语权、处于被动局面。在互联网领域,国内与西藏有关的几个主流英文网站以时政消息为主,未见历史图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由谷歌开发的安卓操作系统比由苹果开发的iOS系统所占市场份额高,但苹果的iPad和iPhone一直以有口皆碑的用户体验傲视群雄。截至2013年5月底,苹果应用商店与西藏有关的iPad版英文App共77个、iPhone版App共93个,绝大部分是旅游文化题材;关于历史,特别是以独家藏地图片配以影像记录者讲述定格背后故事的多媒体英文电子画刊的形态尚未出现。综合考虑高清图片和口述历史视频的播放效果及用户体验,项目组决定以iPad版App“试水”。 早在2009年,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北京周报社网络部就与陈先生合作推出过中、英、德、法、日五个语种的原创图集《Tibet in Pictures》(图说西藏)。本人有幸参与其中,担任英文图片编辑;此次担任Faces of Tibet App项目负责人,如只是将原有图集从互联网上“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则“换汤不换药”且缺乏传播针对性。因此,必须对已有资源进行再挖掘、再加工。 项目组由中、美文字编辑、设计和技术共同组成。产品设计围绕“以人为本”做文章:产品名称Faces of Tibet比原图集名称更加人性化、更加抓人眼球。根据美籍编辑的建议,产品标志采用陈先生在1961年拍摄的藏族妇女卓玛的笑脸特写,简洁而凸显时代感。产品以布达拉宫的红色作为主色调;由首页、使用说明页、目录页、多媒体视频集、产品简介和广告页组成。每页都有分享按钮,可以把内容都分享到国内外主要的社交平台,体现互动性。图片的时间跨度从1956-1990年缩小到1956-1961年;从原图集的206幅作品中精选了25幅黑白照片,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历史厚重感。内容页在设计上将全部入册图片的缩略图依次排列在西藏自治区区划版图上,同时标出西藏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使西方读者更加明确地理概念。在图片顺序的编排上,刻意模糊时间,避免“大事记”,而是通过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阿念法式、拉萨燃灯节、十世班禅为信众摸顶赐福等宗教文化题材,旧社会贵族奢靡生活与百万农奴贫苦潦倒的鲜明对比、平定叛乱与民主改革等社会题材,串联起来。经过重新编辑的图片说明,统一了体例,精炼了语言,将与图片相关的人物、社会、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内容作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