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羽本纪》作文之道
《项羽本纪》作文之道 《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散文。其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成为后世文学中塑造人物的典范。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学习《史记》时能和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结合起来,既能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又能指导学生的写作,可谓一举两得。《项羽本纪》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明?茅坤),现以此篇文章为例,从写作的角度,解读《项羽本纪》。 一、立意鲜明:一个悲剧的英雄 “凡为文以意为主”(杜牧),而文章的立意首先是借助人物表现出来的。司马迁在项羽身上着力用了两个词:“英雄”和“悲剧”。司马迁对项羽是十分偏爱的,他首先把项羽定位成一个“英雄”,讴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个英雄首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项羽出生在战国末期,青年时代是秦王朝时期。秦始皇消灭六国时的大屠杀,在位时的种种暴政,为秦走向灭亡埋下了种子。在反秦灭秦的战争中,项羽是主力。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促进了秦王朝的分崩瓦解,为刘邦顺利入关创造了条件。司马迁高度评价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他看到了项羽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以成败来论英雄。所以项羽虽未统一称帝,但也将他列入“本纪”,颇有惜英雄之意。 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边,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引起了后人很多的叹息。甚至有很多人为他写翻案之作。但历史是改变不了的,项羽的悲剧不在于“此天亡我”的结局,而是他性格中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展示了项羽性格中的缺点,揭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项羽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勇”字。从他起义到兵败自杀,司马迁着力一个“勇”字,写出其英雄形象。但他目光短浅,仅凭武力征服天下,安于做一个西楚霸王;他的残暴令人发指,“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他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他刚愎自用,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大好时机;他勇而无谋,四面楚歌时也要来次“快战”逞匹夫之勇,不计后果。 “此天亡我也”,项羽临死之前说了三次,把罪责归于天。钱 书说:“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这个悲剧是由他自己造成的,自己一系列的决策错误导致最终众叛亲离、自杀身亡的结局,这就是人物的悲剧意义。 二、选材精当:一个立体的英雄 确定了文章的立意,熟悉和掌握了材料,接下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材料。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强调选材要严格,鲁迅也曾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选出的材料必须是围绕并突出主题的。 为了刻画项羽人性的复杂性,《项羽本纪》主要选取了他生平中大起大落的四个关键阶段:吴中起兵(起点),巨鹿之战(顶点),鸿门宴(转折点)和垓下自刎(终点)。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项羽既有思民苦的仁爱恻隐之心,又有坑杀战俘的残暴之情;既有与部下同甘苦的义重如山,也有官阶不给部下的吝啬小气;既有杀宋义的果断决绝,也有鸿门宴时的优柔寡断……在《垓下歌》中,项羽穷途末路,面临绝境,面对虞姬,万种柔情,想到自己死后虞姬脱身无所,慷慨悲歌。这就是人物的多面性。韩兆琦在《史记博议》中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得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 在选材的基础上司马迁又注重剪裁。同样写战争,巨鹿之战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本是精彩章节,司马迁却用了不足百字来写这场战争。“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语言极其简洁干净。东城之战发生,四面楚歌、英雄末路之时,司马迁极尽辗转腾挪之笔法来描述项羽的形象。司马迁这样处理有其目的:巨鹿之战只能展示项羽神勇的一面,项羽的神勇在其他章节中都有交代,或者说是贯穿项羽一生的,无须赘言;东城之战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愤懑不平、坦荡磊落的多侧面的项羽。如果说前者中项羽是一个“神”,后者中项羽更是一个“人”了,这样的人物才贴近生活,更真实,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用清代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三、手法多样:一个鲜活的英雄 戴维斯曾经说过:“好作品的秘密,在于用新的方式叙述一件旧事,或用一种旧的方式叙述一件新事。”司马迁属于前者。《史记》的人物刻画充分体现了司马迁艺术手法的高超。他善于通过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精彩的议论、互见互补等手法,把历史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手法,以此来写出人物的个性,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巨鹿之战胜利后,“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