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典散文文体“说”与“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为古典散文文体“说”与“论”

作为古典散文文体“说”与“论”   许多一线教师,讲到古典散文,往往在句法、修辞等方面下功夫,满足于知识性的阐释,但这种句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孤立自足的,而是与文章的体裁(形式)紧密相关的。同样属于实用性的议论文,《文心雕龙》就分出“颂赞”“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论说”“祝盟”“铭箴”等,其中大部分是政治性的,具有公文性质,有些已经随着历史的、体制的变迁而消亡了。其中“论说”篇,具有特别的价值。不弄清其作为文体规范的独特内涵与今日之不尽相同,解读古典散文经典很难精确。   今天我们系统称之为议论文的,在《文心雕龙》中大体包含在“论说”篇中。“论”和“说”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实质上,在刘勰的文章中,“论”和“说”是两种文体,有不同的规范。   一、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说”   刘勰在对“说”进行阐释时,把它和“说”字的另一层意味“悦”联系起来,有以“口舌”取悦对方的意味(“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文章学的系统理论著作,但却带有很鲜明的文章历史总结的性质。故刘勰所谈的“说”,首先以秦游说之士的纵横之术为据。今天看来,“说”在当时具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其“善者”能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话说得有点夸张,但是“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记录,如《战国策》中《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雎说信陵君》等。   汉朝统一,游说之术就变成了说服人主的机巧,刘勰认为“说”作为文体的根本特点乃是“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1],强调的是言说的智慧、机敏,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可见“说”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现实的需求,促使“说”超越了现场的口舌之机敏,而成为一种文体。   成为文体的“说”不再是现场一次性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是形诸文字,传诸后世,故修改,提炼,精益求精,长期反复使用,日积月累,遂初具模式。“说”作为文体,成为积淀机智论说经验的载体。就我们今天所见的经典之作来看,“说”确如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之妙。其第一个特点,乃是不直接正面说理,而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有过“苛政猛于虎”这个说法,因为是口头的,光是其格言式的警策,在现场就够动人的了,并没有论证的必要。到了“说”成为文章的体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语录式的论断就显然不够了。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说是把孔夫子的“苛政猛于虎”的经典论断化为“说”的代表。作为文章,就要不但有论断,而且有根据,不但有根据,而且要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故“说”不但要有“喻”,而且要“巧”,“巧”在不是单层次的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这可以说是“说”作为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柳宗元先说一个故事,强调为王命捕毒蛇者,两代惨死,一代危殆而不舍其业。这是第一个层次。当柳氏提出免其供蛇,复其租赋,而捕蛇者“汪然出涕”,原因是捕蛇之危,“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具体例证,六十年来,与其祖相邻者,“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能生存者“十无一焉”,而其家就是以“捕蛇而独存”。第四个层次是,虽然每年两次冒生命危险捕蛇,但其余时候则能“熙熙而乐”。第五个层次是柳宗元的结论:他曾经怀疑过孔夫子的“苛政猛于虎”,看到捕蛇者这样的命运,才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柳宗元此文之成经典,正是好在巧喻,巧在比喻推理之层次丰富,巧在层次转化之极端。一是,蛇极毒,捕极危;二是,可脱此极危之业,而遭拒;三是,拒之则更临极苦之租赋;四是,得出苛政之害胜于蛇之极毒。总之,“说”这种说理的文体,基于“喻巧”,说理乃是间接的,由貌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和现象说起,从中抽象出一个前提来,然后层层递进,最后才把结论顺理成章地推演出来。   当然,经典的“说”和游说之士乘一时口舌之胜不同,其推理功夫并不完全是演绎,而是结合着矛盾的分析,《捕蛇者说》在演绎中就隐含着矛盾(极危和极安,极苦和极乐)的揭示和转化。矛盾分析,是层次递进的基础,层次越是丰富,文章就越是精致。刘基的《说虎》与《捕蛇者说》堪有一比。文章先说,老虎比人力气大得多,人和老虎斗争,必败无疑。这是第一个层次。如果按议论文“三要素”的论证模式来写作,找与论点相符的例子来“证明”并不费力。但是,刘基接着提出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虎肉,享用虎皮。这是提出和前述观念不相符的反例,揭示矛盾,提出问题,推动分析。刘基分析这种强弱转化的原因是:虎用力,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其所创造的事物(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矛盾转化了,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这是第二个层次。光有这个层次的结论还不够深刻,分析进入第三个层次,不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第四个层次,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