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阳关、玉门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中阳关、玉门关

唐诗中阳关、玉门关   摘 要:阳关、玉门关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分别扼守南北两道。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当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两关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军事作用的关键性,对外交往的重要性,在唐人心中拥有独特的地位,由此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型意象。在全唐诗中,提及阳关的诗作有46首,提及玉门关的诗作达127首。这些诗作大多与边关战争、边地苦寒、域外风情风貌以及建功立业、征人思归、民族融合等内容密切相关。   关键词:唐诗;阳关;玉门关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富庶、军事强硬、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强盛的国力、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境界宏阔、意象丰富的唐诗。   唐代西北边疆有许多著名的关隘,其中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政治、外交作用,在西北关隘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阳关与玉门关即成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门户,因而在唐人心中拥有独特地位,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型意象。   本文选取西北边疆一南一北扼守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阳关、玉门关,并对其典型意象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讨其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亦可观其在历史、地理、军事、边地民俗风光、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阳关、玉门关的历史沿革   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玉门关,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谓小方盘城。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戈壁滩上。与西南的阳关,同为中西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1]“阳关,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2]两关为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当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作用。   二、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分析   阳关、玉门关距中原悬远,因而成为荒寒、绝域的象征。在唐人心中,出阳关则无故人,入玉门则进中原。在唐诗中,阳关、玉门关已不再单纯作为军事关卡存在,而成为特定的边塞意象,蕴含着唐人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全唐诗中,提及阳关的诗作有46首,提及玉门关的诗作达127首。这些诗作大多与边关战争、边地苦寒、域外风情风貌以及建功立业、征人思归、民族融合等内容密切相关。阳关、玉门关不仅在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有仅出一笔,便意蕴丰富的表达效果。随着相关诗作的传颂,其“典型”意象及象征意义逐渐树立起来。   (一)浓重的汉家情结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气势恢宏的时代环境激发了唐人强烈的自信心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唐边塞诗人汉代情结浓重,崇汉代军事之神威,羡汉家英雄之英武。汉朝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代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唐人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溯源历史,汉之盛世威武与唐人精神风貌不谋而合。汉有匈奴之侵扰,唐有突厥、吐蕃之威胁。共同的边疆形势亦为唐人汉家情结浓重的原因之一。汉代突击匈奴,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如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等人。唐代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对这些汉家战斗英雄情有独钟。唐人尤其崇尚班超,立志学习其投笔从戎,归身军旅,以实现建功封侯,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汉书》班梁列传有言:“(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封为定远侯,邑千户,可谓功成名就。然“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亦上书发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请求。可见玉门关自汉以来,就不仅仅是内地通西域的边关要塞,而成为人们心中家乡与域外的界限。在唐诗中,有大量诗篇引用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借汉家英雄之事,以抒一己之怀。既是诗人报国立业的象征,亦表达了边塞军旅征人渴望荣归故土之追求。如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超为实现大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投身西域二十余年。虽终获成功,然中国历来君臣观念深重,乡土情结浓烈。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终以为统治者赏识,封侯荣归故里为个人价值之实现。年老的班超久在绝域,虽功成名就,然对中原之思念却成为其最后寄托。由于玉门关距中原距离遥远,自古在人们心中,出玉门则代表出国门。因而“生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