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中饮酒习俗发展过程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中饮酒习俗发展过程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比较典型的如元旦饮椒柏酒、元宵节饮填仓酒、端午饮菖蒲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传统节日的饮酒习俗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关键字:传统节日、雄黄酒、菊花酒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饮酒的习俗千百年来也和传统节日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大年。春节活动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岁守、元宵。“送灶”日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中,灶神爷是玉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每家每户的所作所为,,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每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放上供品时,酒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为了使灶王爷醉,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祭祀就完成了。接着是送灶,要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轿上,再由家中的小男上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火焚化。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 到了春节这天,一家人放过爆竹后便会欢聚一堂饮椒柏酒。我国古代人们相信春节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病皆除,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道,“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魏晋以后,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酒是一种用许多味药材浸泡的酒,元旦时“合家饮之,不病瘟疫”。至于守岁的习俗,应当始于南北朝。梁代徐君倩作诗《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几乎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宫中守岁常常大摆宴席,至于一般的文人墨客也往往有感而发,饮酒赋诗。到了宋代,除了“守岁”之外还有“别岁”、“馈岁”。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虽然花样不同,但都离不开酒。袁文的《瓮闲评》评论说:“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也。” 除夕夜喝的“年酒”,通常是“屠苏酒”、“椒柏酒”,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合家安康的美好愿望。除夕守岁时喝酒守岁,那么这酒就称守岁酒。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人们往往边喝边谈,有的甚至还行酒令,其乐融融。这一全家在除夕午夜的聚餐,也称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 因为清明节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所以祭墓和踏青是主要习俗。而无论祭墓、踏青,酒都是少不了的。明人刘侗在《五杂组》中记载道:“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墓,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人们扫墓时须带酒菜供品至墓前整齐放好,小辈们点燃香烛叩首祷告。带去的酒菜供品一般都在祭祖后送给坟亲享用,这就叫吃上坟酒。此外,清明节饮酒是不受限制的。因为酒能舒缓人们祭墓之后悲痛的心情,而且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而饮酒可以增加热量。许多文人墨客在清明时节饮酒并留下传世的诗作。如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既然五月是“恶月”,便要寻求辟恶祛邪毒的方法。因此每逢端午节,民间有饮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俗。《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古人认为病从口入,邪杂之气多经口鼻吸入。而雄黄被认为“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除了雄黄酒之外,民间还有饮用菖蒲、艾叶泡制的“菖蒲酒”来辟邪、除恶、保平安的习俗。唐代殷尧藩在《端午日》中写道:“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到了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在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因此又称团圆节。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据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而饮酒赏月成俗是在宋代。据《东京梦华录》所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在中秋节前,城里城外的酒店皆卖新酒。所有的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到了八月十五的中午以前,所有的酒店都酒尽瓮空了,店主只好把悬挂在酒店门前用以招徕酒客的酒旗拿了下来。明清之时,中秋节以饮桂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