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资料(word可编辑).doc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资料(word可编辑).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文资料(word可编辑)

论老子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启示摘要: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创立了以“道”、“无为”为中心思想的哲学体系。其代表作《老子》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师道观、自然人性论、教育方法对现在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和启示意义。关键词:老子 教育思想 自然 无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辉煌的成就下也存在着种种病态危机的隐忧: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低,教师素质缺失,学校管理的非人性化等等。当各种流行的教育思潮、教育方法纷沓而来充斥现在的教育之时,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走进老子,研究老子,分析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其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师生平等和人性的自然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和“无为”是其思想的核心。“道”的本来意思是道路,后被引申为方法、途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渊兮,似万物之宗”(4章)。老子所说的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既无形又有形。尽管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道”自有其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就是说一切人的行为、天的行为、地的行为以及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自然”,那么自然就是“道”的本性。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帅的,他所阐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也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章)。“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孕育了万物,同时又是万物的归宿。同时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老子教育思想的精髓1、师道观(1)淡泊名利,“守笃静”。老子主张教育者要恬淡平静,少私寡欲,超然物外,不为私利所惑,不为名利财富所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名誉财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私欲,太多的私欲对修道和身体健康都不利。“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精神修养,“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用永恒无名的道来克服欲望。“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心境和谐,过恬淡淳朴的生活。(2)虚怀若谷,“含德厚”。老子主张教育者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高傲炫耀。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自夸自擂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自骄自大的人,他的事业不会长久。他还认为为师者要道德高尚,“含德之厚者,比如赤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知识是高尚,明明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是病害。“圣人”贵有自知之明。(3)因材施教,“无弃人”。老子主张根据为学者的心性来进行教育,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无分别心,但百姓有分别心。百姓有什么心,教育者就下什么药,法无定法,因百姓之心而异。老子还主张教育者对待受教育者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认为人人可成道,没有什么人不能成道而被遗弃,“天生我材必有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无论求学者是否“善”,是否“信”,无私奉献,平等待人是为师者的最大快乐。2、自然人性观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时候,历来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也就是天地万物纷纷纭纭,最后都要恢复到其原本的样子。人的本原是什么样子呢?也就是婴儿状态。老子在其书中多次提到了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老子提到婴儿的时候,流露出的都是赞美、歌颂之情。虽然婴儿、赤子是似乎是“弱”的形象,但老子认为婴儿“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婴儿状态就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一旦成长了,人性就会变化了,为了物质利益而使自己的德行受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