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圆锁”习俗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圆锁”习俗 内容摘要:“圆锁”习俗是我国北方民族一种常见的民间风俗,特意为长到12岁的孩子举办生日聚会冠以成人礼的仪式。在其运作中激活了民间信仰、民间道德、人生自省、社区网络、崇礼意识等文化资本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运行。从现阶段凸显的“圆锁宴”的现象折射了人间交往由情感性滑向功利性的趋势,随之产生的礼物经济更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透过这一习俗所演绎的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回流” 过程为民俗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 关键词:圆锁;内蒙古中西部;文化变迁 “圆锁”习俗是流行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的一种民间习俗,特意为12岁孩子过生日冠以成人礼的一种,又称“圆羊”、“圆生儿”、“过十二”等。至今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蒙古族和满族等民族中相当盛行。 一、内蒙古“圆锁”习俗的起源 尽管“圆锁”习俗在内蒙古中西部十分盛行,但其发轫于山西地区。《大同府志》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十二岁始蓄发,俱设祭各庙宇或灶台前。然亦有不行者。”[ ](P.544)但由于“晋地山脉连亘,耕地较少,凡可种之区,无不人烟稠密,鸡鸣犬吠相闻。其人口之加增,岁不甚速,然已有可观。惟有北邻之绥远,原为一末尽开辟之地,虽天然环境稍逊,要亦无碍晋人刻苦之经营,于是,绥远为山西人口之倾泻地,遂由此发生种种不可分之关系。”[ ]随着晋人长达三个多世纪的“走西口”历史进程,移民“至则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垦蒙荒、为蒙奴、入蒙籍 、娶蒙妇、为蒙僧者,等等不齐。” [ ]与此同时他们“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的基准”, [ ]身份由客户转向土著。由于异质文化相互濡染,相互吸引,内蒙古地区被注入了新的文化血液,“圆锁”习俗被嵌入到内蒙古的中西部的蒙族及满族文化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多民族习俗而又为社会需要、人们所共同自觉遵循的新的民俗。”[ ]据学者研究“圆锁”习俗在内蒙古地区的流传,首先是从萨拉齐一带开始盛行的。[ ]而最早详细记载其过程的是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归绥县志》,曰:“男子生赐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岁圆锁。女子十三蓄发,十五而笄,殆亦冠礼之遗意也。”[1](P.752)《包头市郊区志》中有同样的记载:“小孩初生时立乳名,一岁生日时带锁。十二岁生日时圆锁。”[ ]大致过程是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要剃发,并且要在脖子上戴一把锁,或者用红线系五枚或七枚铜钱替代锁,从这一天开始佩带。到孩子年满十二岁,家人认为孩子已经度过灵与肉的灾厄期,能够独自抵御外来侵害时,就要为孩子举行正式的“圆锁”仪式。 蒙古族的“圆锁”仪式滥觞于汉族,但又融入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质。如增加了仪式中喝马奶酒、唱歌、跳舞等内容,赠礼多为绵羊。《土默特旗志》载:“蒙人生子,有尽剪发者,留囱门发一撮者,名曰‘马发’,十二岁,到奶奶庙以驴还愿或杂以草,后留发辫,曰‘十二和尚’。” [ ]庆贺其十二岁本命年的仪式一般在除夕举行。[ ] 满族也有“圆锁”仪式,《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其锁系以绒线制,俗名‘百家锁’。每换锁时,备有祭果一桌,搬供即由换锁之男女以手撮食之,盖受福之意也。” [ ]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便进行“挂锁”仪式。小孩跪在神像前,萨满太太用柳枝蘸水洒在小孩的头上,然后捧起香碟在每个孩子面前熏一下,意味着驱邪除魔。然后将“锁”挂在小孩的颈上,男孩挂红线,女孩挂蓝线,即为“挂锁”。至下次祭祀时,将锁取下,另挂新锁,俗称“换锁”。 尽管各民族在“挂锁”的时间,“圆锁”的内容上略有不同。但“圆锁”的时间、理念、基本操演等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同质性。总结以上民族志,可见内蒙古地区的“圆锁”习俗以汉族为发轫,以“山西模式”为“主轴”,以诉诸平安为心理需求,以十二岁(轮回观念)为时间原点的一套民俗体系。 二、内蒙古“圆锁”习俗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变迁,内蒙古“圆锁”和结婚被置于同样重大的“私人事件”中。“圆锁”仪式的前一个月,家长开始忙碌,如预约饭店、写请柬、请乐队、摄像师等事务。“圆锁”多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与十二轮回有双重语义),大家相约到饭店。饭店前有醒目的标语“×××十二岁生日快乐”,大厅的中央置有“圆锁”孩子的巨幅照片。随着礼炮鸣响,乐队演奏意味着“圆锁”仪式正式开始。司仪表白后,“圆锁”的孩子站在中央,他/她胸前佩带由十二根彩线系成的“锁”,头顶“鲤鱼”,脚踩“莲花”,怀抱“玉兔”,在司仪的引导下,孩子致感谢辞,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向他们及客人三鞠躬。最后“圆锁宴”开始,父母带孩子向所有的嘉宾按顺序敬酒,整个过程都被全程录像。从以上民族志中可以看出“圆锁”习俗在内容上凸显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首先,现在家长为婴儿佩戴“长命锁”的现象日渐较少。但是,为孩子举办“圆锁”宴成为必需。无论孩子是否“带锁”都要进行“解锁”(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