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退伍老兵卢绍良 为村民务修路62年.docVIP

九旬退伍老兵卢绍良 为村民务修路62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旬退伍老兵卢绍良 为村民务修路62年

九旬退伍老兵卢绍良 为村民义务修路62年   最近一段时间,津城多雨,每个雨停的间隙,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苏楼村卢绍良老人就开始忙碌,他先步行到村西容易出坑洼的路段查看,如果发现坑洼,他就回家捡砖头,用心把坑洼处填好。“三爷,您慢着点,刚下完雨路滑,招呼一声,我们去就行了。”附近村民打招呼。“没事,干惯了,就当锻炼身体啦。”卢绍良回应着,手里不停地忙活。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一人、一车、一锹、一榔头。他为了一个“不让更多人跌倒”的简单心愿,62年坚持为群众义务修补路面。他不计利益,进入耄耋之年仍始终如初,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今年90岁的卢绍良是一名老党员,1947年入伍,在东北当兵,解放战争以后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从朝鲜复员后回到武清区崔黄口镇苏楼村担任村干部。   那些年,武清还没现在这么发达。苏楼村好多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到雨季,大雨夹裹着枯枝碎石将路面冲刷得坑洼泥泞不堪。那些年,每到村里的路出问题时,凌晨4点多,在崔黄口镇苏楼村,便会看到一位身材不高的清瘦老人推着破旧的三轮车,走到每一处坑洼地,拿起铁锹进行填补,村里人都知道这一定是卢绍良在修补路面了。   时间久了,卢绍良修路的范围也在扩大。村东头是筐儿港堤,下雨后,被车一轧就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卢绍良背几十趟土垫好了这个坑。离村西头一公里有座桥,桥的拐弯处和苏楼村乡村公路的北头拐角处都有洼坑,经常出现积水并引发事故。卢绍良发现后,每天起早摸黑从自己家中推来砖和瓦块填补坑洼,经过30多次的抢修,两处洼地都填平了。   最初也有人对卢绍良义务修路不理解,说他傻,卢绍良却没有放在心上,仍然一如既往默默地修着路。他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方便大家,我心里面感到很快乐。”时间长了,大家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久而久之,修路成了卢绍良的“工作”。每到天气不好,他在家里就待不住,心里着急,雨稍微小点,他就出门,到村东头桥上通通水道,到村西头土路上垫垫土。现在,村里道路公路已经修缮完毕,但只要让他发现村里有路要修,他还是会冲在第一线。   曾经有一个邻村人见到卢绍良修路,问他:“您垫坑修道,村里给您多少钱?”卢绍良笑着回答:“哈哈,白干,不要钱。”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看到了卢绍良的质朴和善良。   邢大军据《城市快报》整理   “土专家”有“土办法”72岁老人惊艳国际大舞台   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生活了58年的娄志平,第一次见到沙漠就被吓呆了。2003年,他怀着看大草原的愿望来到内蒙古,却在磴口县见识了肆虐的风沙。   “风沙一起,就像一堵沙墙,转眼房子就被埋没,十多米高的梨树都能被压倒。”十多年后再回忆起在磴口初见沙尘暴的情景,娄志平连连用“可怕”来形容。从那时起,干了一辈子园林工作的娄志平萌生了将绿化工作从城市搬到沙漠的念头。   2005年,正式退休的娄志平来到磴口,开始向黄沙“宣战”。他每天带着1公斤酸奶和2个馒头进入沙漠,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在沙海泡了几个月,他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气。“沙漠中的沙子好像长着腿,风一来跑得飞快,种下的树苗转眼就不见了,所以治沙的第一步是用沙障固沙。”   寻找合适的沙障成为娄志平治沙过程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他观察过常用的草方格、水泥方格沙障,固沙效果好但是成本高,也尝试着自己设置直立型沙障,抗风效果却不理想。通过不断调整沙障的角度和材质,娄志平发现将两片网笼片相互依靠摆成八字形,既可以拦截流沙,又不容易被风掀翻,“八字形网笼沙障”就此诞生,内蒙古科技厅对他发明的沙障给出“在工程固沙方面这到国内领先水平”的评价。   结合在治沙一线的长期观察,娄志平又提出“沙障与沙漠地貌顶部相结合”的治沙方法,在流动沙丘顶端设置沙障,把流动沙丘从向前流动变为向上堆高,逐渐形成一道“阻沙长城”。在磴口的乌兰布和沙漠和宁夏沙坡头,娄志平的固沙理论转化为实践,相继取得成功。新固沙方法的威功给了娄志平很大自信,2010年,他开始在甘肃民勤和青海推广固沙新方法。在民勤,沙障埋进沙丘没多久就被大风掀翻。这一从未出现过的状况令娄志平十分困惑。很快,青海治沙站也传来坏消息:“八字形沙障根本固不住沙,大风一吹就跑了。”   在内蒙古和宁夏都管用的治沙方法,到了甘肃和青海就失灵了,是方法错了吗?娄志平趴在沙丘上一厘米一厘米地检查沙障,发现错的不是方法,而是沙障不够因地制宜。“每个沙漠的情况都不一样,民勤和青海的沙漠?L大但是沙少,大风很容易将沙障底端的沙子吹跑,埋深变浅的沙障很快就被吹翻了。”   娄志平开始试验在不同风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沙障。但是沙漠环境瞬息万变,适于试验的风力环境可遇不可求。2010年夏天,在沙漠边缘等了十几天后,他想到了在中科院兰州分院为八字形网笼沙障做的风洞检测。“能不能在家中用风洞实验室模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