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每日一练(10.1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考行测言语理解每日一练(10.10)

更多请访豆丁资料网/mtl168168【小编寄语】大家应熟悉行测言语理解题目的类型及特点,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做这类题目所要具备的能力,才能轻松应考,拿下高分!?言语理解:本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句子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请开始答题:?1.文化的大树总是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那里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这段话支持这样一个观点( )。A.民间的土壤有利于文化的形成B.民间是孕育文化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许多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D.文化总是来源于民间?2.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B.我们在提倡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提倡文化环保C.文化环保与生态环保一样重要  D.文化环保是一个全新的概念?3.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必将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B.物质消费方式始终伴随着生存观念的变化而急剧变化C.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D.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弱势边缘文化难免被强势文化所侵蚀?4.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涵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对文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B.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为口头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C.皮影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D.很多民间艺术都蕴涵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5.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这里的“第一个”的含义是( )。A.是指人类历史上知难而进、具有首创精神的人 B.是指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C.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D.是指敢于冒险的人?6.建筑陶瓷污染严重,乌烟蔽日,曾经是闽南沿海一大“景观”。经过一年半的治理,闽南拆除了制造污染的2500个窑炉烟囱,使当地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能准确复述这段短文主要意思即主要内容的是( )。A.建筑陶瓷污染了闽南的环境 B.闽南的环境通过整治得到了改善C.闽南拆除了制造污染的2500个窑炉烟囱D.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通常是不可两全的?7.杂文像一切文学作品一样,贵在创新;如果( )。A.不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失去新颖性,只能败坏读者的胃口,就会显得十分陈旧 B.失去新颖性,不能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就会显得十分陈旧,只能败坏读者的胃口  C.不具有深邃的思想,尖锐地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不会得到更多的读者 D.不尖锐地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内容肤浅,就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得不到读者的青睐????答案及解析:?1.“文化的大树总是扎根在民间的土壤里”即为文段的中心句,也就是说民间是孕育文化的地方。故答案为B。?2.文段意思是:如果活态的非物质文化消失,就不会再有了,所以要加以保护。B项正确。故答案为B。?3.A项太绝对,BC曲解了文意,D项的意思与“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一句相符。故答案为D。?4.口头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可以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全是口头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故答案为B。?5.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都是知难而进、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故答案为A。?6.文段主要说明通过治理,闽南的环境得到改善这一点。故答案为B。?7.应该与前面的“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