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临沧扶贫茶乡蜕变
临沧扶贫让茶乡蜕变 临沧,以紧临澜沧江而得名。曾经,临沧的古树茶,很香;临沧的贫困程度,很重。长期以来茶香掩盖了这里贫困的现实,交通的不便也让临沧的美“待字闺中”。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但几十年的扶贫经验,让临沧的脱贫攻坚有了更多底气。现在的临沧,从上到下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中。 今年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以27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241个贫困村为主战场,统筹“插花”贫困户脱贫,研究制定了实施“272141工程”的决定,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精准脱贫。 临沧不仅要让茶更香,更要让茶乡的人早脱贫。 李明:坚守扶贫三十年 一个已经干了30年扶贫的人,想在扶贫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这是临沧市扶贫办副调研员李明的心愿。就是这么一位执着的扶贫工作者,从1986年刚参加工作到现在,就再也没离开过扶贫岗位。 1986年,李明刚参加工作就进入了临沧地委农工部,“能干扶贫的事,能为贫困老百姓尽份心”。1988年地委成立了扶贫办,李明就是3个工作人员之一。虽然当时他的编制还留在农工部,但人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单位。 1989年12月29日,李明清楚地记得,那夭他们收到编办的文件,正式成立扶贫办。当时,临沧地区只有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沧源和双江,另外还有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镇康和云县。这几个县,是扶贫办工作的重点区域。 从1986到1995年,这十年间,李明至少有1/3的时间在乡下。“1987-1988年,那时候下乡,有的地区根本没有路,脚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1995年7月份,当时的扶贫办主任潘泽源带着李晋临和司机王黎明去省里开会。在从昆明返回临沧的途中,因下暴雨,能见度低,他们驾驶的吉普车与迎面而来的大货车直接相撞,连人带车翻下沟后,被洪水冲走。得知消息的李明和事发地周边的群众一起在深夜冒着大雨找回了扶贫办三位同志的遗体。 这次意外对李明打击很大,他一度有些犹豫是否再干下去。“后来组织部门要把我调走,但我觉得自己不能去。扶贫工作还没完成,战友却已经牺牲了,我绝对不能走。”李明不断告诫自己,战友未尽的工作要有人接着干。 现在的临沧,党委政府从上到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已经实现了蜕变。这么多年的扶贫工作中,李明认为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是佤族,“佤族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教任何技术都学得特别快,种甘蔗一教就会。而且现在都会出去闯荡,观念改变很大。” “做了三十年的扶贫工作,跟我们打交道的大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单单有工作积极性是不行的,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用心、用情去做。我现在只想在扶贫办一直干到老,干到我退休为止。”李明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 幕布:三次建房终脱贫 临沧尚未通高速公路。如今,如果从省会昆明到这里,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搭乘飞机。 每天,有数个航班从临翔区幕布村上空飞往各地,飞机引擎声响彻全村每家每户。 村民们对机场有很深的感情――1996年,临沧为了打通制约临沧交通的症结,决定“勒紧腰带”修建临沧机场。有着325户1252人村民的幕布村“舍小家为大家”,动员搬迁了一半多村民,为临沧机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 如今,在这个拉祜族、傣族、汉族相融和睦的村子里,支部带动、群众参与和外部助力三种因素叠加,幕布村已经彻底脱贫摘帽。27年间,村支书、主任陈钥明见证了幕布人住房的三次变迁。“幕布村先后建了三次房,第一次是因建机场搬迁,第二次是土瓦换红瓦,第三次是‘整村推进’。” 1996年,临沧市委市政府将村里3700亩地划入机场建设范围,村里一半多的农户都需要搬迁安置。提起当年修建机场,陈钥明感慨万千。“当年的村委会就在如今的机场跑道上。”因为临沧修建机场资金匮乏,农民们并没有从搬迁中获得多大的好处。 “当时县里是按照每亩水田3000元、早地1500元、林地500元、茶园10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机场搬迁时,搬迁的村民都是先住进临时搭建的工棚,再把房子“平移”下来。陈钥明清楚地记得:“土坯房搬下来还是土坯房,县里只给了一些适当的补助,房子依旧是老样子。” 村里的土地没了大半儿,幕布村民的收入问题是陈钥明最头疼的事。以前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包谷等粮食作物,收入不高,一下子少了3700亩土地,村民的收入更加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收入的困局,陈钥明号召大家改种烟叶,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收入。种植烟叶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劳动力,老百姓对于种植烟叶的抵触情绪很大。陈钥明就自己带头,发动24户党员种了88亩烤烟,随后又有51名党员参与领头种植烤烟,结果每亩的收入达到
文档评论(0)